荔枝时评:虐狗事件中,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拷问人性?

2016年08月04日 11:12:5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董贞峰 

  (作者董贞峰,95后,南京市大二学生;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接连曝光了两起虐狗事件:一起发生在山东威海,在被疯狂转发的视频中,一辆行驶的轿车后面拖着一只狗,小狗一路流血,直至拖死;另一起发生在深圳,一位叫王某平的男子自称为了好玩,已虐杀50余只狗,并将虐杀的血腥小视频发至网上炫耀。

  残忍的暴行和对生命肆无忌惮的践踏激起了民愤,网友们口诛笔伐,诅咒谩骂,威海虐狗事件中的车主甚至在被人肉之后,遭到了许多网友的围攻,家人也受到了“株连”。在禁止虐待动物还没有明确立法的今天,虐杀动物的行为只能从道德上进行谴责,网友们自然不遗余力,但这种打着爱护动物旗号的虐人者和虐狗者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施虐者,还之以暴行的确能大快人心,但跳出自己局限的情绪,发出对人性的拷问,才更有必要和意义。 

  用残忍方式对待动物,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良善之心完全相悖,很明显施虐者心态并不健全。他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如何?他们人性中的恶是由什么引发出来的?他们想借虐待动物达到怎样的目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些隐藏在虐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山东威海虐狗事件的当事人在事后道歉时称:“此狗我于2年前收留喂养,近日发病咬伤我2次,咬伤同事1次,给同事造成很大伤害。”若真如他所说,是在气急之下采取了施虐行为,那这种心理就是短暂情绪失控激发的本能,这种破坏和攻击的本能被弗洛伊德称为“死之本能”。一般出于道德、法律和善良因子的约束,人在理性状态下会控制自己的“死之本能”,而法律的空白让虐杀动物行为“合理化”,威海车主心理失衡,破坏毁灭的本能让他实施了“激情施虐”。 

  这种施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比较简单直接,通过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向群众道歉或可了结,毕竟虽然现有法律无法将其制裁,但网民对他全家的网络暴力已经能让他终生难忘。

  而深圳虐狗事件的当事人则危险复杂得多,甚至已经形成一种“施虐癖”。由于小时候被狗咬的阴影,他极度厌恶狗,又渴望得到弱小者绝对的服从,或许令有一些内因被他隐藏,于是他通过在狗身上施虐来发泄烦躁和不虞。 这种虐待行为背后是施虐者扭曲和变态的心理状况,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施虐癖”的行为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有关系,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过:“迄今为止,我没听过一个变态杀手出自健康家庭。”家庭的消极教育,过早接触暴力血腥都会刺激人产生施虐行为。而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的各种压力,情感上的各种摩擦会让人寻求一种宣泄方式,因此在一些契机下,他们会通过伤害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

  对于心理病态的施虐者,社会的谴责和谩骂只会加重他们心理的阴暗,在“施虐癖”虐杀动物都不能得到发泄时,甚至会从虐动物“升级”成虐人。所以给予关注并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才是必要之举。 

  我无意于为这些虐待动物的人辩白,他们的确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应该承受道德的谴责。但言论和肢体的攻击只是隔靴搔痒,了解这些施虐者残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才能让我们以正确的姿态面对他们:或是在收到歉意后原谅,或是帮助心理残缺者康复,总之不再是被情绪控制的愤怒地叫嚣。

  十年前央视《新闻调查》有一期节目叫《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是对一起虐猫事件的深度调查,也可以算是网络“人肉”虐杀动物事件的鼻祖。理清盘根错节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虐猫的那些人并不是穷凶极恶的暴徒,那些人有稳定的职业,有交好的朋友,像所有普通人一样行走在阳光下,穿着高跟鞋碾猫的女人甚至是一名饱受赞誉的护士。但他们心中同样有着难以化解的对生活的疲惫与仇恨,有着违背良心的利益的权衡,还有难以启齿的隐秘的癖好。 

  我们该如何拷问人性?少一些情绪驱使之下的暴戾,将对动物的关爱引申到人的身上。一方面很多人已经在呼吁反动物虐待法的出台,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可能化解施虐者内心的阴暗和仇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虐杀动物的悲剧不再发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