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未来书》:回望来路,不忘初心——一部歌颂“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力作

2016年07月11日 11:05:3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刘效礼

  (作者刘效礼,少将,资深纪录片人、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在近期的电视屏幕上,涌现出一批为党庆生献礼的优秀纪录片。这些片子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壮阔历程。

  其中,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颇具特色。

  这部纪录片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拍摄制作,创作者们独辟蹊径,抛开以往献礼片“高、大、全”的创作方式,把目光聚焦于上世纪20-40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在南京雨花台的革命先烈们留下的遗言、遗书、遗信,透过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只言片语,表达了先烈们的信仰与崇高之美。这种巧妙的主题选择,避免了与同档期播出的相同题材片子的雷同。

  全片从小处着眼,关注细节,通过对书信文章和口信的挖掘和整理,从而展现了烈士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这种精神是革命先烈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养分。

  全片分为6集,分别从信仰、担当、选择、为民、斗争、梦想等方面来讲述不同籍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先烈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光荣事迹。细心观看,会发现摄制组在史料和文献的挖掘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很多资料档案的发现是中文媒体的首次披露。摄制组还远赴旧金山、莫斯科、柏林等地,搜集拍摄与雨花台英烈相关的历史文献。他们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查找到烈士们当年在苏联留学期间的学籍资料和档案,包括烈士填写的登记表、志愿书、入党申请书、党团活动记录、书信、照片等等,使我们在90年后,依然能够清晰地触摸到烈士们为探求真理而奋斗牺牲的革命心声。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格林图书馆,通过一本尘封80多年的毕业生纪念册和烈士的成绩册及毕业论文原件,首次披露了施滉烈士在美求学的心路历程,再现了一名清华学子放弃优厚生活投身革命的崇高精神世界。在德国外交部档案馆,摄制组找到了一份尘封90年的文件,上面记录了当年德国警察逮捕朱德和许包野烈士等留德学生的名单。这些鲜活的档案资料,默默地见证了革命志士为了人民幸福,抛弃个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的不朽荣光。

  (冷少农烈士1925年离家时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长衫,被收藏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于纪录片《致未来书》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我认为,《致未来书》创作团队真正把习总书记的讲话贯彻融汇到了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相信,只有每一位参与本片摄制的创作者都真心被先烈们的事迹所感染,灵魂被涤荡,他们才有可能拍摄出如此感人的片子。这部纪录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要“彰显信仰之美、歌颂崇高之美”的要求,是一部能够经得住时间冲刷和检验的好片子。

  通过与创作团队的交流,我得知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中,有许多80后。这些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把这部红色题材的主旋律文献纪录片做得如此感人,如此有温度,是不容易的。

  这些年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纪录片创作一直都走在国内省级台的前列,大片、佳片迭出,获奖率很高。如今,看到这群年纪轻轻的团队就能驾驭如此重大历史文献题材,我感到高兴,感到欣慰,感到中国纪录片后继有人。

  信仰不能丢。借此机会,我作为一名老纪录片人,祝贺《致未来书》的创作团队、祝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