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宜家召回内外有别,都是标准的错喽?

2016年07月01日 15:10:3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宜家宣布在北美召回一系列抽屉柜,原因是这些产品设计有缺陷,容易倾倒。在美国,宜家收到了41起事故报告,3名儿童死亡,17名儿童受伤。但是,这些召回、退款、补救措施,都和中国无关。是因为宜家在中国出售的家具是特别定制款吗?当然不是。产品还是那些产品,设计还是那些设计,不召回的理由是“它们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回答,一定会让我们眼前飘过一句话“中国标准太low了”。中国标准低,欧美日本的标准高,这种印象一直存在。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曾在一个论坛上解释过:中国在食品安全标准上没有内外有别,是其他国家使用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制定标准容易,贯彻执行标准难。这话的意思是,出口和内销之所以有区别,不是我们自己崇洋媚外,好东西都拿到国外去,而是别人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们。那我们自己的标准为什么不能提高到同样水准呢?提得太高,你还得做得到啊(此处是笑哭的表情)。

  中国人为什么到日本买买买停不下来?凡是去日本旅游过的人大概都被朋友要求过“代购”,而且一定是“要日本原产的”。在日本的商场里,冰箱门上贴着醒目的“日本产”三个字。标准有没有高低之别,质量有没有高下之分,中国消费者用手中的钞票做了回答。

  但是,宜家召回的内外有别,真的是因为中国标准低吗?不是。宜家在美国卖的家具肯定也是符合美国标准的,2014年,宜家还曾为自己的家具倒下来砸伤人辩解过,说这种柜子就是要固定在墙上才安全,说明书都写得清清楚楚了。可是,符合标准又如何?说明书注明了又如何?产品出了事故,设计存在缺陷,消费者维权打官司,企业就会付出代价。企业会计算得失,是召回产品划算,还是打官司划算,是放低姿态挽回声誉更重要,还是死扛到底绝不认错更重要。企业的选择是对市场进行了风险评估后做出的判断,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就像那个烫了美国老太太的麦当劳咖啡,据报道说,当年在法庭上,麦当劳的老总很努力地证明,咖啡的温度刚刚好,是严格遵循了操作和质量控制程序的,而且每年卖出十亿杯咖啡,才只有700个烫伤,但却被律师一句“你咨询过安全专家的意见吗?”堵在当场。更糟糕的是,咖啡那么烫,却没在咖啡杯醒目之处,以法律术语“警告”“高温热饮,小心烫伤”,仅以极小字体“提醒”顾客注意,于是,陪审团不仅同意被烫伤的老太太获得赔偿,还判定了两百多万的惩罚性赔偿。即使后来被法官改判,一杯咖啡导致的惩罚性赔偿也高达64万美元。最后双方私下里达成了和解,到底赔了多少,公众就不清楚了。但后来,咖啡的温度不仅下调了标准,杯子上也都有很明显的“小心烫伤”的警告语。

  所以,符合标准算什么理由啊?明明有危险,却对消费者安全视而不见,这个锅,还真不能全让“标准”背。与其说是标准的差别,还不如说是市场的差别。

  2012年,大众在中国大陆因DSG变速箱的事被众多消费者投诉,大众中国相关负责人却对媒体说,他们不召回是因为质检总局认为不需要通过召回的手段。大陆不用召回,但是,面向台湾市场时,大众却主动召回。我们还好意思怪人家双标吗?我们自己的质监部门都不站在消费者一边。而大众之所以对台湾市场那么敏感,是因为当时台湾的交通部门认定,车商必须提出召回,如不召回,罚30万元以上且可连续的罚款。曾有媒体计算,大众的选择性召回,逃避了100亿元的成本。当时,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的标题是:《国际车企召回内外有别 质检总局被指无能》。

  监管不力,就得靠消费者自己了。我们总是不断地被教导如何避免消费陷阱,我们要懂怎么挑蔬菜水果,以避免被“膨大剂、农药、福尔马林、吊白块、苏丹红……”等各种叫得出或叫不出名字的制剂毒害;学习怎么验房,怎么装修,和开发商、装修公司斗智斗勇……朋友圈里各种消费提示、警示、技巧、妙招的文章也总是人们最喜欢转发的内容。

  网上总拿中国人民银行开玩笑,说那是“中国人民很行”。要我看,中国的消费者的确很行,连中国孩子都行,宜家一点都不担心,砸了美国娃的家具会砸到中国娃的头上。宜家不担心,是因为他们还从来没有付出过怎样的代价。那么,他们不付出的代价,最终会落在谁的头上?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