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山港。海天无涯,一桥如线,将中国经济最敏感的触角伸向太平洋,每年1500万标箱集装箱在这里吞吐,联通天下。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吸引外界眼球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其配置全球航运资源的能力。
这只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隅。从2013年9月29日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至今,这块国家级试验田看不出“推地刨坑、拔地而起”的外在变化,然而静水流深,一场内在变革正在悄无声息地奔腾与激荡。
一、背景
上海自贸试验区从酝酿到诞生再到进一步推进,始终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使命——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主动以开放倒逼改革,进而引领整个经济棋局之“势”。
从国际形势看,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在三大自由贸易谈判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这些新的地区性贸易协定,使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日益弱化,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同时,世界主要贸易区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且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发展;由贸易功能为主,向贸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现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需求减少,出口增速减弱,中国以货物出口为主的贸易面临转型。而世界主要贸易区的趋势显示,服务贸易正快速成长,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战略使命。
二、做法
1.以“负面清单”为突破口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让“负面清单”这个原本生僻的专业名词变得几乎妇孺皆知,相应的理念也随之广为传播,并被普遍接受。
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改革的当头炮就是简政放权,以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9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旋即启动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清单之外的领域,“法无禁止皆可为”,实现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政府管理重心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得知这一讯息,容澜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脸上绽开笑意:“我们外商进入中国不用再‘打哑谜’了,投资信心一下子爆棚。”有了“负面清单”,外商投资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后,原本一般投资项目承诺29天办理完结,现在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等最快只需4天。这位外商说:“效率真是太高了!没有‘负面清单’,说实话,我早就放弃了。”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步伐,远远超出外界想象。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负面清单”已“三度问世”。2013版“负面清单”,包括18个行业门类、1069个小类的190条内容。仅仅9个月后,2014版“负面清单”出炉,特别管理措施压缩至139条,缩减幅度为26.8%。2015版“负面清单”更是升级为“全国版”,进一步缩减为122项。
值得一提的是,“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要求政府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所谓“责任清单”,体现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而“权力清单”,则是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三张清单,都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步,迅速进入中国的主流语境。2014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审批事项“负面清单”管理迈进。
“负面清单”管理以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释放出巨大的红利。截至2015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外资企业4870余家,而过去20年累计才8000家左右。
2.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
2015年6月,上海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全面上线运行。“我们盼了3年多啊!”上海元初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难掩兴奋。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元初物流现在每天用单一窗口处理约200票出口报关、报检单据。以前,这些报单分别在特定终端上人工输入,有时20人要干上两三天,之后校验差错还要两周。如今,只需两人将客户原始数据整理、自动导入单一窗口,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即时获取信息、即时查验、即时反馈放行指令。
截至目前,上海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项目已增至23个,参与部门扩大到海事、国税、外汇、食药监等17个,功能覆盖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支付结算、企业资质、贸易许可、信息查询等6个模块。超过1000家企业已登记注册并可办理业务。
为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2013年以来,上海海关先后推出31项海关监管服务创新制度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部落地生根开花。目前,以一线“先进区、后报关”、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区内“自行运输”为标志,上海自贸试验区初步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通行的“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新模式。由单项适用全面转向组合应用,可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实现“1+1>2”的效果。下一步,还将把物流通关效率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吸引更多企业将亚太乃至全球分拨中心转移至上海自贸试验区。
制度的叠加,不仅大幅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同时还使不少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逐步在自贸试验区内扩大开放,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辐射带动整体新型产业链发展。
在“保税维修”创新制度的基础上,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上海海事局发挥“工单式核销”“区内自行运输”和“先进区、后报关”等创新制度的叠加作用,通过简化备案、快捷通关、联网监控等一揽子高效便捷措施,为靠泊洋山深水港的全球航运船舶提供不停航、无等待的专业维修养护服务,填补了国内空白,也提升了洋山深水港的航运服务竞争力,并惠及关联产业链。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使企业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有了更好体验。上海美国商会最近发布的《上海口岸贸易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52%的受访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帮助企业更高效、更低耗时地完成通关手续;36%的企业认为,在上海因通关时间不确定而导致的成本,比在中国其他地方要低;87.8%的企业认可“先进区、后报关”制度,该项举措成为上海海关最受欢迎的创新制度。更让人惊喜的是,87%和76%的受访企业分别表示,通关作业无纸化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有利于企业在上海的经营发展。
3.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撑
2014年3月,上港集团资产财务部总经理一脸轻松。但时间倒回几个月,她的心情堪称“晚风斜日不胜愁”。当时,承建并经营着洋山港的上港集团,100亿余元债务集中到期,财务部早就开始紧张筹钱。让她惊喜的是,自贸试验区试水的跨境人民币融资新政恰逢其时,中国银行等数家银行在全球找寻最便宜的资金,不到一个月就落实67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按照国务院部署,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13年9月以来,“一行三会”先后出台了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51条意见和40条深化改革意见,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勾勒出总体框架。
设立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堪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创举。作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老大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这个试点项目可以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将倒逼国内金融业自我革命。央行已经发布自由贸易账户境外融资细则,并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截至2015年底,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开设自由贸易账户超过4万个,账户收支总额约2万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自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以来,陆家嘴金融片区就在不断推动各项金融改革政策落地实施。在充分利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跨境投资通道的同时,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沪港通等上海特有的创新通道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统计显示,在陆家嘴,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机构正加快集聚。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上半年,浦东新区新增各类金融机构超过210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60%。
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计划推动的新一轮创新试点,还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另外,央行发布的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蓝图,势必推动金融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4.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
民企来了!跨国巨头来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来,区内海关新注册企业接近1.5万家,相当于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余年数量的2倍。2015年1—8月,在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制改革的背景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2000家、吸引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全市近半数的新增外商投资企业都选择在自贸试验区落户。
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绝对不是为园区争取优惠政策的洼地,更不是招商引资的局部突破。可复制、可推广,为全面深化改革率先探路,才是中央的真正期许。“不栽盆景,而是种苗圃”,自贸试验区所有制度、规则、举措,都必须立足于此。
按照中央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在自贸试验区运行一周年之前,有关部门对看得准、效果好的试点事项,陆续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共有27项。其中,涉及投资管理体制改革13项,涉及贸易便利化改革10项,涉及金融改革开放举措4项。第二步,在自贸试验区运行一周年后,中央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共有28项。其中,投资管理领域9项,贸易便利化领域5项,金融领域4项,服务业领域5项,事中事后监管方面5项。此外,在全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共6项。
2014年12月,中央明确在广东、天津、福建,新设3个自贸试验区,并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域扩展到整个浦东新区。以此为新起点,我国自贸试验区不再一花独放,而是从南到北“连点成线”。这场关乎政府职能定位和观念变革的试验,正在更广阔的疆域和更久远的未来,让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三、启示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是以优惠政策为核心的政策创新,而是以治理方式的变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是其战略使命所在。它的运作和发展对我国下一阶段的贸易、投资与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正在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其一,优化工作流程以提高贸易便利度。上海自贸试验区实行“境内关外”海关监管模式,货物可以先进入自贸试验区,之后企业再向管理部门申报,取消了滞港费和滞关费,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其二,改革审批制度以促进投资自由化。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设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通过外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实行,外国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享有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制度平台上自由竞争,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其三,改变管理方式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自成立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监管方式的变革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提高行政体制的效能,使其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参与构建高标准、全覆盖全球经贸治理平台的现实选择,是我国对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进行前瞻性布局和应对的自主尝试,对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增强全球经济话语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点评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期,需要各种新颖且更为精细的对外开放措施。现如今,开放意味着使各类经商活动更加便捷和有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这样一个先锋之地,它是中国拓展此类新型开放措施的“试验场”。细致、新颖、便捷的新政策正在快速提升在此经商的好处,对此我印象深刻。减轻行政和监管负担只是开始。如今,这里的贸易和金融优势也在增加,比如通关更为便利,国际融资更加灵活,且更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施资本开放和对资本进行统一管理,新体系确保了外资和国内投资的平等。
——国际投资银行家、中国问题专家 [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选自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领航中国》一书)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