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娱评|《爱丽丝梦游仙境2》:这是一块被吮过的鸡肋

2016年05月29日 07:57:5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祖纪妍

  (作者祖纪妍,“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戏剧导演,北京大学电影学硕士;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谢迪士尼,用一部让观众们一边犯困、一边犯“尴尬癌”的电影,向我们证实了所有大制片厂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

  不得不说,《爱丽丝梦游仙境1》就不是一部好电影。过度改编使得电影完全丧失了“原著粉”的支持;而结构涣散、逻辑牵强的情节更是让观众对着几位超级巨星的表演扼腕叹息。好在当时的导演蒂姆·伯顿与德普配合默契,使疯帽子这个角色延续了他作品中一贯的“哥特式”悲悯。我们愿意勉为其难地接受,这是蒂姆·波顿和迪士尼的“试错”之作。

  但如今面对着这部冗长沉闷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我就不得不放弃所谓“试错”的善意揣测了,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把拍电影比作做菜,则演员是食材,服装、道具、化妆造型是香料,制片人是采购员,导演才是那个做菜的主厨。《爱丽丝梦游仙境2》作为一道“菜”来讲,食材是上好的,香料也是上好的,能看出采购员在这道菜上下了功夫、花了钱,而菜的味道却着实堪忧,只能说明主厨操作环节出了问题,以致于香料味道过重,食材的鲜美完全没有机会发挥。

  目前的电影,越来越向着工业商品的方向发展,资本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占据太过重要的位置。于是,在所谓“制片人中心制”的推动下,导演由主厨被迫降级为“摆盘员”,任务只是按照制片人的意愿把不错的素材拼凑成为电影。这样生产出来的电影,就像只有摆盘的菜一样,是没有灵魂的。导演不是简单的“搬运工”,他应该是电影的灵魂,是他把世界观与影像组织在一起,让电影与观众发生联系。如果电影中,导演的自我表达缺失,那么电影在与观众的对话中就会处于“失语”状态,观众能够欣赏到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华丽的躯壳而已。

  也许是时候在当下电影的语境下重提一下“作者论”了。这里所说的“作者论”,不是那种奉大师为神、崇拜权威、过于感性和激昂的作者论,而是巴赞所言“作者+主题=作品”有节制的作者论。我认为一个良性的电影制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一位作者,姑且称他为导演,有一个特别想要表达的主题,于是提出一个电影大纲,然后找到一位成熟可靠的制作人帮他对接资本、整合资源、最终产出成品。在这样的流程下,电影的质量尽管同样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比如拍摄环境、资金链、演员档期,但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作者的能力。作者能力越高,电影质量越高;即便作者能力差强人意,那电影至少拥有一个被深入探讨的主题和充沛的表达欲。这样的电影,无论质量高低,都是有灵魂的,都是一道被主厨尽全力烹饪过的好“菜”。

  而当资本过度介入到电影创作环节中的时候,制片人就自然成为了主题的提出者。要知道,制片人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实现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或社会价值,所有制片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于是电影难免就会带有严重的“媚俗”倾向,导演带着一种“干活挣钱”的心态完成任务,既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也不热爱自己正在表达的东西、更有甚者还要努力实现制片人个人的创作欲望。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即便有再多的物质投入,电影也是缺少精神的。

  也许《爱丽丝梦游仙境2》每一个画面截图出来,都可以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相媲美,但我相信任何一位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都不会认为它同样值得拥有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