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坡
(作者西坡,“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时事评论人;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北京市提出,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又激起人们对拥堵费这个陈年老话题的讨论。毫不意外,网上反对的人居多数,意见五花八门,有人说车主在买车时已经交了税所以有权上路,有人问如果拥堵费治不了堵要不要退钱?
北京的拥堵已是世界级难题。有个段子说:某人去北京南站送家人回老家,家人已经到济南了,他还堵在北四环。我有朋友亲身经历过段子里的情景,事实证明济南是保守估计。离开北京之后,每次打车司机说路会堵的时候,我都淡定表示自己从北京来的。与“首堵”相比,其他地方都是小儿科。
我想说的是,北京的拥堵从来都不是要不要治的问题,而是怎么治的问题。这些年政府也确实出过不少招,如摇号、限行,但拥堵并未有效缓解,现在终于要研究拥堵费了。
拥堵费能治堵,在事实和理论上都有依据。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已实施拥堵费政策。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一个实行公路电子收费的城市。车上安装感应器,经过收费站点,就可以自动缴费。收费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这个系统大大减少了拥堵状况。而在理论上讲,只要不断提高收费标准,必然有更多的人放弃开车上路。
评价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效率,一个是公平。拥堵费在效率上是毋庸置疑的,争议的核心在公平性。
可是“买了车就要允许上路,要堵一起堵”的观点,看起来很公平,其实牺牲了所有人的时间成本。那些愿意为在某个时间段出行付出更高金钱成本的人也没有选择,而这些人未必是富人,可能是临时有事的普通人。所以这种“公平”是对所有人的不公平。
合理分配有限的道路资源,只能在效率与公平两个维度之间取一个平衡点。既然不能短时间改变城市规划,修更多马路,那么只能通过提高用车成本来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收拥堵费,就是让对拥堵费不敏感的人群高峰期出行,而对拥堵费敏感的人群错峰出行。这等于让时间成本高的人付出金钱,让时间成本低的人付出时间,也兼顾了公平。
北京的车主之所以对拥堵费不服气,是因为现在开车的限制已经很多。买车之前要摇号,概率之低令人绝望。每周还有一天限行,特定日子或污染严重单双号限行。人们觉得已经为治堵付出许多代价,政府还要收拥堵费,自然不服。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收拥堵费的同时必须放低买车门槛。让每个人理论上都可以买车,但用车的时候必须考虑代价。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拥堵费的使用。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561万,一旦开征拥堵费,将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这笔钱如何使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有一个建议,把拥堵费用在公共交通的建设和补贴上。收拥堵费是为了激励开车的人在高峰期选择公共交通。可是2014年北京地铁涨价,现在又要定期调整价格,如果调整的方向是涨,那么将更激起对拥堵费的反感。
拥堵费是有用的,但必须同时调整其他政策。如果一边摇号、限行,一边收拥堵费,同时公共交通资源又不足而昂贵,那么收拥堵费的动机和效果就都值得怀疑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