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激辩:学校语文教育的读经典有意义吗?|00后说

2016年05月09日 09:45: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刘珂然 

  (作者刘珂然,99年生,扬州市高中二年级学生;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者按:近年来,各地中学语文教育兴起“读经典”的热潮,学校列出一个“经典名著”的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并且通过考试来考察阅读情况。而学生则认为学校安排的经典阅读不免枯燥。那么,现代语文教育中,经典书目的设立和考查是否影响了经典的价值?某地某校的一对师生进行了激辩。

  一、考试会影响阅读经典的乐趣吗?

  学生:将经典必读书目的相关知识纳入考试范围,会影响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往往会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匆匆翻完一本必读书,导致读书时那种沉浸其中的自由与体悟被大大削减,经典的作用也难完全发挥出来。背诵教科资料中既定的枯燥内容,考试结束后就将书丢到一边,很少会再拾起重读。当阅读经典这样高雅的事情被贴上“纳入考试范围”的功利标签,不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老师:将经典必读书目的相关知识纳入考试范围,可以间接推进学生的读书进度。有的经典书籍读来是艰涩的,以考试这种教育界惯用的考察方法来督促学生,有助于他们更高效地阅读经典。此外,由于文科生的高考附加题中会考查名著内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预先演练,这是顺应高考应试要求的。知乎上曾经有人问,孩子从小学习古诗词的目的是什么,一个高票回答是,为了在看到美景的时候孩子感叹出的能更多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句子,而不是粗口。在这个问题上是同理的。也许现在学生对考试的方式并不赞同,这是大环境所导致的必然,但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枯燥的长久记诵之后,这些知识会不自觉地成为你个人素质中的一部分,让你终身受益。当然,若是考查方式仅局限于考试,这是狭隘且过于目的化的,应该有多样的方式才对。

  二、阅读经典的书目该和学生商定吗?

  学生:必读书目的设立强制性强,自由度少,不一定是学生想读的。现今流行的各类网络小说和青春文学,或是情节跌宕,或是设想新颖,或是贴近生活。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相比之下,一些经典书籍是吸引力缺失的,尤其是难读难懂的理论性较强的书。书目是老师私自定的情况居多,和学生的沟通协商不够。可以得见,年复一年的必读书目变动不大,多是上一辈读的这一辈还在读。经典固然有长久的流传价值,可是若不顺应时代的发展,添加新鲜的血液,而全是名字都听烂解析都看烂的老书,难以让学生产生很大兴趣。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让不停追赶潮流的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并非易事。

  老师:必读书目的设立是用稍强制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拓展兴趣。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能体会经典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没有能从阅读经典中尝到足够的甜头,收获有用的东西。这“必读”的强制性留给学生更少的时间去沉迷于一些无营养的网络鸡汤文学,而是更多地亲近经典。他们接触之前很少涉足的经典,也许一开始是被迫的、不情愿的,可长久之后却不难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并且,由有经验的老师来挑选书目,尽量去涉及不同的领域,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擅长的方面,对以后的人生规划也有帮助。这不只是读书了,更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

  三、阅读经典的方式必须那么严格吗?

  学生:必读书目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阅读辅助方式比较枯燥,趣味性不强。有的学校从小学、初中开始就“一刀切”,应用这种理性较强的办法来阅读,对于尚懵懂的学生来说负担不是太重了些?这不应该是一口吃成胖子的过程。在网络上相关的资料很容易找到,对这种方法不感兴趣的学生直接一抄了事。花时间找资料,随便抄一些字来应付老师。这样的结果有什么意思呢?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没有从经典中收获多少,反而是弄巧成拙,将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越拉越远。

  老师:这样的阅读辅助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条理性和逻辑性。诚然,思维导图等等对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但此时不做,更待何时?理性就应该在学生的成长期好好培养。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经典本身的理解,更锻炼了学生信息梳理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这不论是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好处的。而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确实是可悲的。不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读好经典,而是投机取巧,会导致这方面能力的缺失,接下来的人生也会受很大影响。

  小结:学生、老师立场不同,侧重不同,反映出了老师和学生对于阅读经典的不同见解,甚至是误解。学生难明白老师的用意,老师难察觉学生的苦处,造成的现在阅读经典的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完善。可以想象的是,仅仅是阅读经典这一个方面尚且如此,那教育这个大概念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呢?

  那么,你更赞同哪个观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