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14日讯 小麦孕穗,鱼虾曳尾;花木芳菲,畜禽正肥,果蔬滴翠。宿迁大地,春光秀美!
“颜值”的提升,得益于“内功”的积淀。聚焦农业现代化、家庭农场集群、“一村一品一店”、魅力特色镇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近年来,宿迁深度激活特色农业驱动力、农民增收原动力、农村发展集聚力,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脚步。
正如市委书记魏国强在年初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所说,以推动农村发展转型为抓手,全力补齐补强短板,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构建具有宿迁特色的城乡发展新体系,努力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富裕。
产品特色、效益提升、经营灵活、组织多元
———农业结构调整撬动质效攀升
宿城区屠园乡徐墩村家庭农场主夏仰顺,从事水稻和小麦种植。在收获的季节遇上连续阴雨天,晾晒就成了他的烦心事。去年,屠园乡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了5台粮食烘干机后,晾晒难题迎刃而解。
“往常在场地上晾晒,至少晒5天,还要雇30多名工人,如今1天就烘干了。”自从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有了烘干机,夏仰顺提前近20天播种,种植也实现了增产。
为了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宿迁从“一社一群一中心”模式(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集群、综合服务中心)破题。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家庭农场5270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在此基础上,我市又创新提出,建设家庭农场集群,以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为基础,以自然村庄、连片地块等为单元,积极引导同类产业的家庭农场靠拢集中,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抱团发展、集聚创业。
农业结构调整是“三农”的长期命题,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发,我市探索出了产品特色、效益提升、经营灵活、组织多元的现代农业发展“方程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解决特色不鲜明问题,在生产结构调整中解决效益不高问题,在经营结构调整中解决“增产不增收”问题,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为了破解产业特色不鲜明问题,我市按照“县区有特色、乡村有特品”原则,从市场前景、市情实际出发,确立了高效水产、精品花木、生态畜禽、绿色果蔬四大特色农业。同时,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夯实产业基础。去年,全市四大特色农业累计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八成。
农业发展关键在人,为了引进、留住农业人才,我市还实施了诸多创新之举。出台实施《宿迁市青年人才务农创业资助券实施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迈出关键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同时,以农业创客、青年农民、回乡创业人员等为主体,加大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力度,仅去年就开展职业农民培训31268人次。
“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片”
———农村电商打通全产业链
从沂涛的《两个发展规划》、宿迁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到上塘在江苏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如今如火如荼的家庭农场集群、“一村一品一店”等多项探索实践,改革创新一直是宿迁“三农”的闪亮名片。
为打破农民增收难的困局,我市充分挖掘镇村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趟出了“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片”的农村电商新模式。
“网店带动了十多名工人就业,每人月收入3000元左右。”沭阳县颜集镇堰下村的赵苏杭表示,大学毕业后他就回到家乡开起了网店,现在年销售额300万元左右。
在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莲藕也成了网络销售的香饽饽。“不仅卖莲藕,还将莲藕加工成藕汁饮料,同样紧俏。”宿迁荷林莲藕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说,去年,仅莲藕和桃子就实现网络销售600多万元。
堰下村卖花,朱瓦村卖藕,“一村”打造“一品”,特色产业支撑起“一村一品一店”发展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市“三品”认证农产品810个,创建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6个、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45个、省级名牌产品50个。
解决了“卖什么”问题,更聚力解决“怎么卖”难题。各乡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提供创业指导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各行政村统筹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等资源开办网店,为当地村民提供网络商品代购和地产品代销服务。如今,县区有园区(特色馆)、乡镇有中心(一条街)、村(社区)有网店的布局体系已经形成。
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各类网店近4万多个,“触网”农产品4000余种,2015年全市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35亿元。
强化产业特色、挖掘人文特色、保留风貌特色
———特色镇村点燃城乡协调“新引擎”
在“协调发展”新语境下,城乡协调的路径在哪?市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建设实力中心城市、活力美丽县城、魅力特色镇村。
特色镇村建设,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彰显镇村特色发展力、生命力的重要选择。基于这份认识,全市各地乡镇、村居纷纷挖掘个性、强化特色、拿出绝活,持续推进特色镇村建设,通过项目集聚来打造特色。
宿城区耿车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挥别“耿车味道”,擦亮“欢聚互联网小镇、乐淘创业+生活”的新名片,谋求转型发展;宿豫区顺河街道做优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社会生态,让“六塘香梨雪海,苏北城市田园”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沭阳县新河镇、泗阳县临河镇、泗洪县临淮镇、宿豫区大兴镇等地也都在深化各自的特色。
“特色镇、特色村不是指建筑特色,而是指产业特色。”在特色镇村建设上,我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主基调。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要求,各地镇、村积极挖掘资源禀赋、自然区位等比较优势,利用农业结构调整、“三来一加”等,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
此外,在人文特色打造上,充分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情感信仰,做好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展示,做优民俗风情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因地制宜打造人文景观;在风貌特色保留上,遵循“聚散相宜、错落有致”原则,着重研究镇村建筑风格、立面设计、色彩搭配,充分彰显乡村风格,留住田园风光。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开启“三农”新局面,任重道远。在春天里耕耘,在春风中前行,在春光里再启新程,沿着调结构、促增收、深改革、惠民生的路径,宿迁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