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慕课时代,何忍棒杀“在线教师”

2016年03月28日 15:10:3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燕农

  (作者燕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高校教师,专栏作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一张某在线辅导老师的课程清单,2617名学生购买了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后,该老师一小时的实际收入高达18842元,这个薪资甚至超过当下火热的网络女主播。业内人士表示,网传的高收入是真实的,但比例只是少数。而这,却陷入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或涉嫌违规兼职的争议。

  “互联网+”以其神奇的姿态无孔不入,这既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颠覆性的演进过程中,“互联网+”不只会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重新定义很多人的工作方式。从这个意义出发,“在线辅导”应该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而非仅仅是革了传统线下课外辅导班的命。

  既然是新生事物,其就不可避免要冲击既有的管理定式与规则框架,甚至于让后者做出调整和改变,这一点,在网约车的兴起以及与传统出租车管理模式的博弈中,已经得到验证。更何况,“在线辅导”不过是借助了一个中介平台,二者并无稳定的劳务约定,以传统的兼职概念予以框定要素不全;又因之开放、自由、松散、不确定的临时对接属性,也区别于传统的有偿家教。

  揆诸现实,在高等教育层面,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兴起于发达国家后在全球风生水起,通过互联网收看哈佛、斯坦福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在线开放课程,已变成现实。去年四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旨在积极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趋势,实现大学的优质资源共享。于高等教育层面鼓励的新生事物,在中学教育层面为何就必须禁止?

  “在线辅导”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两个。一者,“在线教师”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开放竞争环境中,学生们通过行使选择权,实现了打破时空限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二者,学生们只需一元到十几元的花费,就能上一堂优质辅导课,较之线下高昂收费的辅导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应该承认,只要应试教育存在,甚至于在素质教育时段,课外辅导班都有存在的市场需求,在这个意义上,“在线辅导”以共享经济模式大幅降低了教育消费价格,进步价值明显。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是一种社会共识。从此前的教师轮岗到准备起步的“多校划片”,政策善意所指向的无不是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旨归之一,就是让学生从教学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站在这个立场上看,“在线辅导”破解了此前诸多政策所没有根本解决的难题,难道不值得理性对待吗?

  从“在线辅导”的火爆程度中,能够体味到人们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强烈诉求,教育供给侧优化应该对此做出回应。所以,与其给新生事物生硬地戴上传统的“紧箍咒”,不如用推进慕课的方式,规范并引导“在线辅导”,将深藏的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推向民众,在线上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至于如何平衡在职教师的精力与薪资,则是等而次之的技术活儿。

  慕课潮流之下,简单禁止在职教师上线,不只容易导致优质师资流失于社会办学机构,也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转向社会培训机构的线上平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校园教学当成线下的“体验店”。总之,堵,绝非上策。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