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家统计局党组2016年02月29日《求是》201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画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纲举目张,洞察大势,一个逻辑贯穿始终。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只有善谋大势,才能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从国内看,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行,与此同时,趋势性、阶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织,“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显现。面对新情况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指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过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处变不惊,保持定力,“四个没有变”定盘大局。进入新常态后,针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社会上未能完全摆脱的“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四个没有变”凸显了党中央“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传递出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稳定了市场预期,起到了定盘大局的作用。
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面对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现实,党中央打破思维惯势,没有实行单一的目标调控,而是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区间调控的概念,即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就集中精力调结构、促转型,不因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在优化总量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控,在强化需求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管理,在做好区间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彰显出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卓越的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
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2013—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明显快于同期世界经济2.4%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经济体量持续扩大,增量尤为可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现在经济每增长1%,相当于5年前增长1.5%、10年前增长2.5%。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由于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双创”积极推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就业总量持续扩大,是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2013—2015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均超过130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在2%左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8%,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7.3%左右的经济增长、13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2%左右的物价涨幅和7.8%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充分表明我国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国内“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的情况下实现的,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二、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指导实践的旗帜。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理念也要因时而变,这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聚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既是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倒逼”,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结构加速优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兴动力加速积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一艘活力更加迸发、前景更加美好的中华巨轮在正确的航向上砥砺前行。
新旧动力有序转换,创新驱动后劲增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取决于新要素的培育、新产业的崛起、新模式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辟,归根结底取决于创新。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创业创新热潮涌动。从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过1万家。2015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25.6万件,比2012年增长78%左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2013—2015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超过40%;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超过50%;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高速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2012年提高22.2%,年均提高6.9%。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结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中央把稳增长的压力转化为调结构的动力,既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又加强政策引导,既坚决淘汰化解过剩产能,又力促服务业和消费加快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高,服务业主导特征更加突出。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0.5%,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消费贡献进一步上升。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2012年提高9.9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30.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0%,比2012年提高3.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8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成效突出,绿色发展步伐稳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党中央着力改变过去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消费结构深刻变化。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4%,比2012年下降4.5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9%,提高3.4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提升。2013—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5%。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低于整体。2013—2015年,高耗能行业投资年均增长10.1%,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速低4.9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传统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尤其需要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开放的主动赢得了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6万亿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仍在上升。服务贸易加快发展。2013—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9%,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利用外资稳居世界前列。2013—2015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634亿美元,年均增长4.2%。对外投资加速发展,“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3—201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3111亿美元,年均增长15.2%,2015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深化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改革,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3—2015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8%和8.7%,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3%。减贫成绩突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400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有力推进。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成超过1800万套。此外,国家统一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三、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在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勾勒出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愿景,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每一个“全面”都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坚持问题导向、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解决突出矛盾的顶层设计。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位列三大战略举措之首,是落实“四个全面”的强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当前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仍然要靠改革;未来要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还是要靠改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成效显著,经济增长潜能有序释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最大程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创造力。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市场、依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为“先手棋”,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则、维护公平、优化服务。主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极大地释放了改革红利,激发了微观主体活力,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4万户,比上年增长21.6%。此外,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好地助力转型升级。
瞄准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供给侧改革刮骨疗毒。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多种困难叠加、风险隐忧交织的严峻挑战,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融资难融资贵与财政金融风险上升、“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萎缩等两难、多难问题明显增多。这些问题根源上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单靠需求管理难以有效解决,而且可能埋下一些新的风险和隐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发展规律,紧扼问题关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供给侧实现新跃升,这是宏观调控思路与时俱进的一次重大变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就是从供给侧改善资源配置、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举措。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党中央以海纳百川、互惠互利的开放意识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这些国家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发掘潜在的合作机会,释放沿线各国的发展潜力,也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6.2万亿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4;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达1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不少企业觅机抱团出海,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中,投向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优势产业直接投资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2%,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70亿美元,增长154.2%。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既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又有利于激发发展潜能,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放眼未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全新的探索与实践中迈向新的征程,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调整正处在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口,改革转型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困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实践已充分证明,每一次唱空中国的言论都是错误的。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后发优势之“能”犹存,改革开放之“能”强劲,人才红利之“能”厚实,创新发展前景光明。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不断丰富深化治国理政新实践,续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新辉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