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俊
(作者毛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位年轻的女士在北京某医院排队挂专家号时,大发雷霆,怒斥号贩子好几分钟,我居然把这长篇大论的猛烈吐槽看完了。当然,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少,并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因为这样的经历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位女士会如此愤怒,并不在于她为了一个专家号需要排多久,而在于,即便她排了再久,也抵不上号贩子分分钟弄到号源,坐地起价四千块不说还十分狂妄地说:不求我这号贩子,你等到明天也甭想看病!天啊,在病人眼里,这哪里是号贩子?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的土匪山贼。说白了,这位女士,和千千万万有同感的人一样,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且是恶劣嚣张的不均,是规则之外的不均。据新华社记者的最新报道《记者亲历:“女孩痛斥号贩子”后,北京多家医院“号贩子”仍顶风作案》,即便在这一事件沸沸扬扬的时候,北京各大医院号贩子依然作风不改。医院身边有这么多蛀虫,医患关系怎么好的起来?
为什么我不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而非要折腾几千公里来北京排队看专家呢?原因很简单,我更愿意信任首都名医名院和专家技术的水准。但如果大医院也不靠谱,我还敢去信任谁呢?我无意去批评中国的各级医疗资源分配,也不指望短时间内大家都能好好利用起社区医疗站。我想说的是,任何患者用脚投票的行为,都是因为在他心中有了一种信。相信这位女子也是奔着这种信任而来,但结果却让她失望不已。我认为医院的号贩子比车站的票贩子更令人痛恨,也正是这个原因:信任是维系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基石,而号贩子却如一条致命刀痕,伤害着这种信任。
对患者而言,挂号是和医院打交道的第一步,但很遗憾,不少患者在第一步里就因为号贩子对医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让信任受了伤。视频中,女子认为有医院保安帮助号贩子排队抢号,并大呼:天啊,这是首都的医院吗?甚至说,如果我在回家的路上死了,这个社会就再也不会好了。可见,这一路的劳顿和花销都比不上号贩子几句话对她的伤害大。在那种焦虑愤怒的心境下,患者会认为,号贩子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和医院勾结,一个科室这样,那一个医院也就差不离,甚至全首都的医院也都一般黑。更重要的是,这种愤怒质疑很容易在同样排队的患者之中蔓延。见到医生之前,患者就已经对医院和医生积累了足够的怨气和不信任。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下,万一最后治疗的结果不甚理想,甚至闹出点纠纷,号贩子绝对可以被称为点燃医患矛盾导火索的第一人。
基于此,医院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更加积极地打击号贩子,保护自己的声誉并为医生的利益做出自卫。毕竟,最想要保护好医院和医生的人,还是医院和医生自己。
在视频事件后,媒体又做了新的暗访。新华社记者26号上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发现,尽管大屏显示专家号基本挂完,但从门口一位保安那里,居然得到了一位号贩子的电话,电话中号贩子加价300,保证弄到号源。在其它三甲医院,这几天记者在挂号时仍然可以“偶遇”号贩子,他们不仅能搞到号,还了解一些专家“只给看过病的老病人看病,不再给新病人挂号”,“患者病历要写明肿瘤”等等习惯,并建议患者使用旧的诊疗本冒充老患者。好吧,痛斥号贩风波尚未平息,号贩子生意一切照旧。在号贩子的面前,医院系统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医院何时放号,他们知道;医院医生的特殊习惯,他们也知道;甚至连保安都成了号贩子和患者的介绍人。要说医院中没有人和号贩子沆瀣一气,恐怕那些被号贩子宰过的患者,没几个会信。
事实如何很重要,但有时候,别人信不信也很重要。如果大多数患者认定“号贩子背后有医院内部人员的支持,医院却依然没有以积极的姿态严厉的手段对其进行打击”,那这个锅,无论黑白,医院背定了。照此下去,在患者心中医院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能,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藏污纳垢。医院的制度靠不住,医生的话也得自己看着掂量,你让做检查都是骗我的,你要我买药那都是为了钱,医患关系真的是想和谐也和谐不起来了,因为信任,早就被消磨完了。
我也坦诚,从法律规则上,从现实执行上,医院想要凭一己之力杜绝号贩子,几乎不太可能。事实上,无论是网上挂号还是微信预约,从引进技术上医院也花了一点心思。但是对一个千里迢迢赶来,宁可让号贩子宰一把也要治病的患者而言,如果知道医院只是让保安时不时驱赶下号贩子,而没有更多实质性的措施,看不到医院上下对号贩子有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和眼不容沙的行为,他的心中一定是失望的。而这种失望转化而成的愤怒,不会泼到抓捕号贩子不力的警察身上,不会泼到修改打击号贩子法律缓慢的人大代表身上,最终,只能被医院被医生自己消化。自然,我们希望这种愤怒不要泼洒到那些真正无辜的医生身上。但如果这种境况日复一日,哪几个医生又能独善其身呢?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