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网及“荔枝新闻”编辑;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专家提议法定婚龄应降到18岁:“既然18周岁已经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怎么还不允许结婚?”这个逻辑,听上去很正确是不是?可是为啥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呢?
问题就在于理论和现实是有差别的、目的与效果是有距离的。
首先,为什么要降低法定婚龄?总结来说,最主要的好处都跟生育有关,例如避免不孕不育困扰、避免高龄产妇的危险等等。可是,什么时候“生育”成了人生目标了?我听说是“实现人生价值”啊?更何况,早婚早育对于母亲和孩子都有不利影响。已经有调查证明,早育的孩子智商相对较低,母婴死亡率相对较高。所以,别再拿生育说事儿了行吗?
早婚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职场发展。因为摆脱了婚育的牵绊,早婚者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职场,因而有利于事业发展。这逻辑,也是醉了!婚姻是一辈子的经营,养育孩子更是一辈子的事业,难道结了婚就算完成任务、生完孩子就不管了?这种思路可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是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弥补不了的。
当然也有人说:法定婚龄降了也不是鼓励大家早婚,只是给大家选择的自由而已。好,那就来看看给了谁选择的自由。
1月4日,江苏省民政厅发布了2015年江苏婚姻登记数据,去年江苏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32.4岁,比2014年又晚了1岁。一再攀升的结婚年龄告诉人们:晚婚已经成为社会大势所趋。是否降低法定婚龄,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影响。稍微有一点经济能力和现代意识的家庭,在子女十八九岁的年纪,一定是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的。不然怎么会有“早恋”这个词?不然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反对“早恋”?而不早恋又怎么早婚?18岁正是备战高考的年纪,这个时候来恋爱结婚?就算再怕子女成为“剩男”“剩女”,恐怕绝大部分家长也不希望孩子这么干吧?稍微有一点责任感的年轻人大概也不会这么选择吧?
那么,实际上受到影响的,就是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年轻人。可能因为经济原因,他们接受的教育较少也较落后;也可能他们压根儿就意识不到教育有什么重要的。总之在小小年纪,受原始欲望的驱使,他们很有可能偷尝禁果并以此为乐。而群体性的贫困,又导致没有人给他们合适的性教育、责任教育、人生规划等等,本来法律还可以作为最后一块盾牌,现在连这最后一块盾牌也没了,结果会怎样?
法律的作用不仅是约束,还有引导。原本20/22岁才能结婚,现在唰地降到18岁,“你看,连法律都不管,你管什么?”这样的心理暗示对于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误导的作用可能更大,被误读为“鼓励早婚”的可能性也更大,“18岁就可以结婚,我16岁谈几次恋爱算什么?”
其实不光是在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倾向于早婚的一般也是社会底层。搜索“最年轻妈妈”、“最年轻祖父”等关键词,就会发现这些新闻的主人公要么是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要么是正在监狱服刑的人士。所谓的法定最低婚龄,约束的也正是这部分人群;降低法定婚龄,主要也是给了这部分人选择的自由。
当然也有人说,很多西方国家的法定婚龄都比我们低啊,咱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吗?要知道,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好的影响当然欢迎,对于不利的影响,我们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对于“准早婚人群”,未成年人的教育特别是性教育、法制教育做好了吗?对于匆忙结婚带来的“不被期待的”婴儿,社会救助体系准备好了吗?对于不成熟的婚姻,家庭暴力的救济体系准备好了吗?对于早婚又离婚、但已错过教育机会的人群,社会再教育体系和就业扶助体系准备好了吗?
如果都没有,你降低法定婚龄是图什么呢?
结婚不是游戏,一段失败的婚姻,不光是夫妻双方的伤痛,还可能引起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现代人初婚年龄越来越晚,正是说明大家对结婚越来越慎重了。国家就算要鼓励婚姻,降低法定婚龄也不是第一选择。更有效、更妥当的方式还有很多。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