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不要过度阐释“邵东杀师”这个极端个案

2015年12月10日 16:36:5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曹 林

  (作者曹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中国青年报编委;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湖南邵东杀师案震惊了舆论,18岁凶手的残忍和冷血让人不寒而栗。新华社和中青报同日推出的深度调查,还原了这一沉重得让人窒息的血案背后很多细节。从记者的采访中,公众看到了那个被杀老师的善良,看到了这个家庭的悲剧,看到了杀人嫌犯身上可怕的反社会人格,极其偏激、狭窄和自私的病态心理,让人无法理解的凶残。接受记者采访时,嫌犯一直在微笑,对杀师毫无悔意,根本没把杀人当回事,对将要受到的惩罚也毫无畏惧。

  从记者翔实的调查报道看,这应该是一起极端个案,一个身上有着极端反社会人格的病人制造的一起血案,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体制根源或教育症结,更与师生关系恶化的教育生态并没有关系。这种极端反社会人格从其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问到对杀死老师有没有悔意时,他说:“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心上,看到他痛苦的眼神我想笑。”被问到亲情爱情和生活时,他说:“我的世界就我一个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绝不会说出来这种话的。

  虽然是一个极端个案,却有着一种引着人往“深层次问题”上进行分析的强大诱惑。是不是因为被留守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呢?是不是因为当下教育体制下师生关系恶化所滋生的血案呢?是不是高考压力对学生心态的扭曲呢?是不是学生受到过伤害从而心生杀心呢?是不是这个老师太坏从而激起学生的反抗呢?毕竟,以往的杀师事件中暴露出这些社会问题,现实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用这样的逻辑思考,也很容易解释这起血案。

  可从几家媒体的深度调查看,并没有这些“深刻的社会原因”。被杀的老师对学生非常好,这从其被杀害后学生们的痛哭流涕可以看出,从学生对其的回忆可以感受到其敬业和对学生的爱。杀师案发生后,舆论一些声音把矛头指向老师,怀疑是不是老师对学生态度太差――学生们愤怒地写了一封信回击了舆论对老师的侮辱。学校介绍,被杀的滕老师连续9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事称从没见过他骂过学生拍过桌子,是所有班主任中性格最温和的,学生们给他的爱称是“滕亲妈”。

  并不是每一个让人震惊的血案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社会原因。评论者的一个习惯是,喜欢将不可理解的社会问题都推给一个抽象体制,或套进一个方便使用的“套路”,而不去深入个案和事实中去寻找具体个案中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很多脱离事实的过度阐释。留守确实有问题,师生关系确实有大问题,高考压力确实扭曲人的心灵,可这起血案真的跟这些问题没有关系。

  人们似乎不太习惯面对个案,总觉得评论个案是一件很不上层次的事,无法体现评论的水平,必须将个案上升为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有某个“深层次问题”作为根源,并总结为某种共性和规律的东西,才能体现评论家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种判断是一种误区,个案就是个案,以事实为判断的基础,而不是闭着眼睛进行逻辑推理,不同的个案,背后有不同的问题,用共同的规律和通用的判断套路去硬套个案,只会扭曲个案和事实,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思。过度阐释,貌似深刻,却是脱离个案事实的胡说八道,越貌似深刻,离事实越远。

  就拿邵东这起血案来说,只有脱离那种“判断套路”的束缚和诱惑,摆脱寻找“深刻社会原因”的自以为是,远离“迫切归因癖”和“规律强迫症”,而深入到调查报道中解读杀人嫌犯的心理,还原他的成长经历,还原他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成长中也许才能找到他拿起屠刀的答案。基于这个事实,也许才能形成有效的反思。学会尊重千差万别的个案,评论才有意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