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ocho
(作者mocho,“荔枝娱评”特约评论员,自由撰稿人;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防万一,先稍作普及:这片子是“雍正爷”陈建斌的导演处女座,并一举拿下去年台湾金马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导演两个奖。那一届上,陈建斌自己还凭《军中乐园》得了最佳男配角奖。所以去年的这个时候,陈建斌在舞台上手捧三个奖杯,热泪盈眶。这个曾在孟京辉早期戏剧作品中摸爬滚打的演员,引用老孟喜爱的一句话来发表感言:我已找到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
作为“资深演员”的陈建斌,在演技方面一直实践着这句箴言。在《一个勺子》当中,第一次上炕关灯的那场戏,他拉灯绳、发现不管用、起身调灯、关好、躺回被窝、重重叹了一口气,自然流露一气呵成,做成gif图能让表演系大一学生看一个月;蒋勤勤舍颜值陪夫君,红脸蛋大棉袄,演技也挑不出差错来。但这次我们跃过演技,聊作为“新人导演”陈建斌的工作。因为对爱影视的陈建斌来说,这是实打实的“第一次”。
电影的故事结构本身不复杂。陈建斌饰演的老实人“拉条子”,被“勺子”跟着回家,本来“拉条子”想把“勺子”送走,可总也甩不开他。等到“拉条子”夫妻俩终于开始适应“勺子”,却有人自称是他家人,要把他接走。后面又来了几拨人,都说是“勺子”家人,让“拉条子”赔钱;“拉条子”儿子坐了牢,本来他正在苦讨救儿子的五万块钱,经过这阵折腾,钱也不想要了。
文本里藏着的隐喻显而易见。在电影开头,就写勺子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吃饭工具,一个是西北方言:“傻子”。而新疆人陈建斌把原著小说主人公一个比较普通的名字,变成了家乡的西北名吃“拉条子”,这可能只是作为编导的家乡情感,不过我还是愿意附会一下:新疆拌面拉条子,这种面食不擀不压,直接上手拉,最后手里有啥菜全往里扔啥,拌,开吃。这种粗犷的生命力,多像中国农民。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很像陈建斌自己,粗犷而敦厚的“老实人”。
整个故事中,“拉条子”夫妻俩一对儿“老实人”在凭借本能追寻内心准则:担心“勺子”冻死,所以给他安排住处;担心“勺子”饿死,所以顿顿给他饭吃;本想把“勺子”在郊外五花大绑让他没法跟,最后还是给带了回来,还多给他盛了一碗粥;“勺子”被带走之后,有人上门寻亲,不但把前面那人给的感谢费交出去了,自己还借了几千块钱给人家揣上……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拉条子”从“勺子”睡过的羊圈醒来,戴上“勺子”戴过的帽子(透明的红色帽檐已碎掉一块,他看到的世界破了、漏了,变了颜色),神情呆滞,在戏班中间穿过。对面曾经欺侮过“勺子”的那群男孩愣了一会儿,立即抄起地上的雪,像他们曾经砸“勺子”那样,把雪球砸向“拉条子”,高喊:“打勺子!打勺子!……”——至此“拉条子”这个平常被公认是“老实人”的男人,彻底永别了他从街上拾来的“勺子”,而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勺子”二代目。按照官方剧情简介,这个“为寻找傻子,成了另一个傻子”的故事结构完美闭环。
电影中的人物,相互都在讨论什么才是真傻,到底谁才是“勺子”?善良就是傻吗?人不应该善良吗?为什么善良会一直被欺负? 其实故事里就隐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拉条子”一直被人欺负,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善良本身,而主要是因为善良以外的问题。
首先,他无知。从开始被“勺子”跟到最后被几拨“勺子”家人拉着赔钱,“拉条子”都没有正经八百去报警。开始是没想过,后来是不敢去,最后是不了了之。“拉条子”夫妻对警方和法律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派出所守着电脑没挪过窝儿,只会最后给他倒杯水的杨警官。
其次,他无能。“拉条子”无能到什么程度呢?他唯一能欺负,有胆子和本事下手打的,只有智商不及正常人的“勺子”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媳妇金枝子。
完全无能、完全无知,这是“拉条子”被欺负的真正原因,其实也是“勺子”的。
事实上,智商有问题的真“勺子”,和到处缠着人不放的“拉条子”,两个“勺子”形成了鲜明的镜像。原作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作者自豪于笔下人物的执拗劲儿:“执拗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和生活的惟一武器。”执拗和缠人,是“勺子”和“拉条子”互为镜像最明显的共同点。
“拉条子”在求助村长被拒绝之后,拿“勺子”撒气,嘴里骂着村长没良心,手底下狠揍“勺子”一顿,可见“勺子”在生活里无故被打已经成了习惯,不过“拉条子”平日里低三下四受人欺负也是常态,他们两人在不同的关系里无能、弱势;“勺子”被假家人接走了,失落在“拉条子”的视野里,而“拉条子”自己最终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做好人要被欺负、为什么一堆人追在屁股后头找一个勺子?他迷失在自己的疑问里。看来,“拉条子”也是个勺子。
那“拉条子”身边的聪明人呢?
结尾处,村长觉得自己被坑了,上门大骂“拉条子”看着老实其实最滑头,问他是不是把自己当勺子了?烟酒店老板对生活的态度来自TVB电视剧,把“人生就是这样”放在嘴边,最后承认自己也啥都没搞明白。大头哥最后也崩溃了,把(据称是)自己的五万块钱生生往“拉条子”怀里塞,破罐子破摔地说:你问的那问题我要是都明白,我还天天窝在这小山沟里?!
——原来身边那些不傻的人,也是想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比较聪明。
有意思的是,最后“拉条子”摇摇晃晃穿过人群,被小孩的雪球一下接一下狠砸的时候,银幕上出现的是一个漫长的主观镜头,木然行走的是观众,眼前变色的是观众,被一声一声叫着“勺子”的也是观众——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是“勺子”?
尽管这部片子在拍摄细节上面还可以更考究,但瑕不掩瑜,终究内核可贵。手法和技巧,总归是外在。毕竟我们看过太多精美的盒子,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