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心迷宫》:在不务正业的时代讲故事

2015年10月18日 14:39:06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悉尼卡通 

  (作者悉尼卡通,“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视剧编剧,影评人;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或许你曾跟我一样,一见哪部国产片挂着“独立电影”的名头,首先想到的就是制作粗糙和不知所云。不过这一次,请你相信,独立出身、勇入院线的《心迷宫》会把你牢牢地摁在影院的座椅上。不卖弄济世情怀,不炫耀艺术追求,导演忻钰坤靠的是类型电影的基本功课:讲故事。

这部电影围绕着两具尸体和八位核心人物讲了个复杂故事。影片采用的是典型的圆形叙事,沿着三条线索分别演绎,故事不停地倒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真相的每个截面,但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位角色知道全部,只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为命运的黑色幽默扼腕。

虽然时间线变得飞快,上一镜还是第三天,下一镜可能就不动声色地平移到了第一天,但前后衔接得无比顺畅。故事虽不简单,但每个关键细节点都交待得明晰。只要你不光惦记着邻座姑娘的小手,多把注意力放在银幕上,导演留下的暗示像GPS一样为你的理解导航。尽管放眼世界,圆形叙事的手艺从《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起就不鲜见,但真要把故事说圆,不仅得将关键情节点对上,还要考虑到人物关系和艺术真实,《心迷宫》在这一块上的功课做得非常扎实。更可贵的是,影片还一定层面上结合了农村民俗与社会心理,使得影片文本在习得舶来方法的同时,又摆脱了学习中常见的“翻译腔”,从情节内容到角色动机,都非常中国化,这是比方法的模仿更值得赞叹的。

由于成本不高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确实有一些小问题,比如演员表现力有限、普通话对白削弱了故事的代入感等。可在这份略显粗糙的功课中,仍然可以说忻钰坤具有难能可贵的类型作者潜质。最典型的便是开场不久的一个环形长镜。这个镜头不仅带出了所有的核心人物,而且明示暗示了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而且在拍摄上随着人物关系的急缓有明确的景别变化与处理。人物情节、情绪齐了不说,最后还绕回起点,用镜头的运动轨迹本身对故事走向与主题也做了暗示。现在技术手段进步了,炫耀性长镜头都快烂街了,连《小时代》都不忘显摆一手。即便如此,《心迷宫》这个手艺上并不完美的长镜仍然可圈可点,因为它的功能性太强了。

如果说这一处理还比较明显,忻钰坤对演员的调教更值得一赞。这个戏是情节戏,更是人物戏。正如片名,出场角色不敢说个个复杂,但每人都在多重动机下煎熬。平心而论,本片演员们表演水平不敢恭维,说难听点,有些片段如果单切几十秒下来,会让你感觉在看九十年代的农村题材主旋律电视剧。但是,等你了解了全部事实,回过头来一琢磨,就会发现每个角色在各自场景中应表现出来的情绪与反应,特别是在关键台词上的重音、停顿等,全都到位了。换句话说,将导演意图与信息充分传递的功能性而言,表演在这一环节可以打满分了。这说明导演在排练和说戏时并不只是追求虚化的感觉,而是非常清楚自己的意图所在。他就像一位手头转会资金捉襟见肘的足球教练,紧着现有的班底踏踏实实地人尽其用。

影片不少地方会让人想起北美一些独立电影名作,像科恩兄弟的成名作《血迷宫》,同玩多线程叙事的《11:14》等。其实,北美独立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这种既有别于大公司套路化生产,又创意横生观赏性奇佳的类型电影异作,无数今天的知名大导也是从独立电影中脱颖而出。反观中国电影,有不俗趣味、肯“屈就”类型且手艺真正过关的电影作者,实在屈指可数。而从小众得多的国产独立电影中展现出如此特质的导演,更是极为罕见。商业大导忙着在IP电影的海洋中堆砌视觉奇观、翻炒社会话题,艺术青年则怀着艾德·伍德的才气、莫里斯·皮亚拉的傲慢做着塔科夫斯基的白日梦。在这种彼此敌视、互相看不起的氛围中,讲故事反倒像离异夫妇都看不上的孩子,被冷落到一边。然而,《心迷宫》却似乎完全未受大环境的影响,不清高不媚俗,安安心心地拾起叙事这门古老手艺,在打磨中越发显现出故事的魅力。

或许,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出色,只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了类型电影该做的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