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带小孩去展览馆|00后说

2015年09月24日 09:52:29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糯米粥

  (糯米粥,00后,南京市初中三年级学生;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术展是大人用来装x

  星期天我去看了大师展,其实我不懂何为艺术。比起艺术,我更喜欢看人。

  然而我确实很失望。

  展厅里挤满了人。但是很多人只是在每一幅画面前拍照留念,不去欣赏也不去动脑子。你要相信我,展厅里的黑暗除了衬托画作,最大的功用一定是让他们的手机屏幕亮光看起来像是星光璀璨,好有艺术感!

  来到一幅画面前,人们不是去观赏它的细节,不是去看一看它的名字和作者,而是急于举起手机(或者是单反相机),从那小小的屏幕里观赏那幅作品。他们可以拍完一百张照,连里面的《睡莲》到底是布兰奇还是莫奈的都分不清。

  或者他们歪着头,一幅幅地听手机里说了等于没说的讲解,仿佛恍然大悟一般张大嘴巴,然后装x地俨然一个艺术爱好者。

  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他们总算来过,然后可以向大家证明自己多么有品位,多么高大上。回去发一段朋友圈和故作高雅的文字,如同红酒配咖啡,如此绝配,吾辈叹服。

  我想,好吧,如果一个人要拍照,也在那之前先看看作品本身和作者、作品名和年代吧。别花一百块钱来一次到此一游,也别透过镜头观赏一幅画,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追随下一幅画,否则你上网看画册,不是没区别吗?还不花钱呢。

  我虽然不懂艺术,但是总觉得艺术不是别人的吹牛,而是由自己定义的。很多时候人追求艺术,人云亦云,别人说高级的画,我也得掺上一脚。不管这些大师的作品在我眼里多寒碜,多不可理解,咬咬牙只能说自己不信的话,要不然我就是个low屌丝。

  ——我亲爱的,这不是跟皇帝的新装一模一样吗?

  艺术和孩子

  我可能接下来要说一些别人接受不了的了——不要,不要,最好不要把你的小小孩子带去看展览。

  我当然不讨厌孩子,因为我本身也还没长大。我对把婴儿带到电影院里的父母通常还是完全宽容的。然而,我们的父母们超级爱让我们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时候,父母抱持着带我出去玩玩的心态,也有带我去听什么《四季》的交响乐会,或者是《雷雨》之类的话剧。

  只可惜,对《四季》我唯一的印象就是我在夏天最激昂的部分不可抑制地昏昏睡去,又莫名其妙地被秋天吵醒,更不要说那些全场关灯的话剧了。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花门票钱去听催眠曲实在是不可理喻的举动。想想看,《皇帝的新装》里,最后说出真话的是个小男孩,为什么?

  大多数孩子不是莫扎特,对于儿童而言,艺术两个字意义真的不大。他们不会伪装自己多有品位的,无论你报出夏加尔还是达芬奇的名号,他们只是不喜欢。

  自然,看画展和它们不同,看画展是不能睡着的。可是我不相信有多少孩子会喜欢大师展展厅昏暗的灯光、逼仄的空间和煞有介事摆在眼前的画作。

  据我观察,去那里的低龄孩子分为两种。

  第一种,正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一看到拥挤的人群竟成半圆形围在玻璃窗前,就知道必定有一个孩子一屁股坐在离画最近的地方。这种孩子通常身边画笔、画夹散了一地,旁边还有家长陪同、耐心指导。

  对这种家长,我只说一句:在这种地方连盏灯都没有,画画很伤眼睛的,您请出去慢慢画。

  第二种,不情愿也被带过来的孩子。

  他们全场乱窜,毫无秩序可言。我看到一个女孩子穿着粉色的连衣裙绕着妈妈不断大声重复:妈妈我要上厕所上厕所上厕所……”立刻得到一记粗暴的惩罚:喊什么喊,等会再上!

  我悲哀的不是孩子不懂得如何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而是父母这种态度。迫于周围人目光的压力,父母总会觉得伤了颜面,于是迫切地以最糟糕的态度制止他。

  我们常常说欧美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可是我们总是不教育孩子他的行为哪里有问题,在他们心里,接收到的东西只有妈妈不在乎我,都不让我现在上厕所

  比他们的孩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面子已经被他们丢尽。比他们的孩子是否有教养更重要的是,周围的人是否觉得他们的孩子有教养。

  我想,好吧,如果我要教一个孩子如何不妨碍别人,就别再用不耐烦和冷冰冰的教育口气对他说话吧。

  永远别为了面子和艺术压抑一个孩子。孩子总是在迁就大人的喜好,除此之外,去看什么艺术展全无意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