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剧海门山歌剧入列国家级非遗项目

2015年09月23日 11:53:11 | 来源:南通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全国有400多个诸如河北梆子、苏州评弹、山西的锣鼓杂戏、辽宁的二人转等剧种,至目前仅存200多个。我市的通剧、海门山歌剧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8月26日,全省戏曲工作苏中片区座谈会在南通举行,前来调研的有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剧协等要员,泰州淮剧团、扬州扬剧团、南通艺术剧院、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南通市通剧团以及民营的南通群艺越剧团的负责人参加座谈。

  会上发出一致的声音,就是抢救地方剧种刻不容缓。

  传承多精品

  我市比较活跃的剧种有话剧、越剧、通剧、山歌剧等,演出这些剧种有专业剧团。话剧、越剧团通过改革重组为南通艺术剧院;南通市通剧团在通州,与通州歌舞团为一套班子,2008年建团;山歌艺术团在海门,成立于1958年,现属于海门山歌艺术剧院。

  各地政府在保护地方剧种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而面对重重困难,这些剧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保护和发展地方剧种,是地方剧团义不容辞的职责。由于通剧没有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都是以锣鼓来伴奏,以哭腔调为主,要想完整体现一个剧种,必须要充实内容。2008年以来,通剧团的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寻访老艺人,录下了原始的各种通剧唱腔,经过挖掘整理,再配上音乐,从而使现在的通剧在听觉上更具时代感、更唯美。同时,积极挖掘各种反映当代主旋律的题材,从小戏做起。2008年以来,通剧团共创作改编各种题材的通剧小戏7个,有现代戏《儿行千里》《乡间小路》《幸福路上》,古装戏《算破铁算盘》《钟馗戏蝶》《陈英卖水》等,其中《钟馗戏蝶》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剧目奖,《乡间小路》获第八届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优秀剧目一等奖、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中国长江文化节全国小戏小品大赛银奖,这也是通剧团成立以来首次在全省重大赛事中获奖。建团以来通剧团排演的小戏演出500场以上。市通剧团团长顾瑞平说:“政府既然成立了通剧团,我们就要克服困难,把通剧这一南通地方剧种传承好、发展好。”

  海门山歌艺术团,从建团开始就对山歌剧进行抢救挖掘。1953年,叙事山歌《摇船郎》搬上舞台。上世纪80年代,海门市文化部门对海门山歌进行系统采集,出版了《海门山歌选》。山歌剧《淘米记》《青龙角》《献给妈妈的歌》三度进京演出,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3年至2004年,海门山歌《江风海韵东洲美》《声声山歌颂家乡》先后获得省“五星工程奖”银奖。2013年、2014年音乐剧《江海潮》进京演出。

  同样,南通艺术剧院创作排练的话剧《天堂的风铃》《母亲的守望》获省第七、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大型古装越剧《董小宛与冒辟疆》以及创演的话剧《又见桃花雨》《周江疆》,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等多项荣誉。

  政府有扶持

  我市的一些剧团,与其他地方的剧团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演创队伍老化、年轻人很难留得住、演职人员薪酬低、排演新剧资金不足等,这些问题困扰了剧团的生存,影响了地方剧种的传承和发展。

  南通艺术剧院介绍,院内的话剧团、越剧团行当严重不齐。一是缺乏拔尖人才,编剧、导演、主要演员、舞美、灯光设计等人员严重缺乏;二是缺少一般性演员,特别是舞蹈演员,已经到了影响剧院业务活动开展的地步。海门山歌艺术剧团主要演员年龄老化,最小的40岁,最大的60岁。市通剧团成立时,面向南通地区招生,因为剧种特殊,需要会讲南通话,所以勉强招到7人,均非科班出身,好在通州歌舞团有几个黄梅戏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就以他们为基础,对这些新招来的人员进行戏曲知识、身段等方面的培训,而现在面临的是一些演员离职和跳槽。

  针对剧团遇到的困难,政府给予了扶持。2014年下半年,通州创作了五幕通剧大戏《范老爷判婚》,这也是通剧历史上首部原创大戏,由通州区划拨专项资金35万元,从剧目、音乐创作到舞台呈现,创造了低成本排好戏的样本。今年5月6日首场公演就得到领导、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

  南通艺术剧院为财政定额拨款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由财政安排,2013年在职事业编制人员每人划拨4.7万元。

  原海门山歌剧团为财政定额拨款单位,2009年为95万元,2011年上升到120万元。近年来,海门市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先后拨专款150万元,给山歌剧团购置灯光、音响设备,保障了演出需要。2008年,海门市委市政府为扶持剧团,把人民剧场交由山歌剧团管理和使用,规定租金收入用作剧团精品生产、大剧院小项目维修专项资金。2013年,又将原人武部大院交给剧团使用,较好地解决了剧院办公、排练、演出所需的场地问题。海门市财政每年拨款40万元,委托省戏剧学校培养20名学员,以期通过5年制学习,回来后从事山歌剧的传承。

  剧团在自救

  剧团的发展,剧种的保护,政府扶持是必须的,但不能依赖。为了生存,剧团主要还是靠演出。南通艺术剧院介绍说,他们的办公经费、业务建设、添置设备器材、房屋维修等所需经费,全靠剧院积累。

  海门山歌剧团负责人说,他们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剧团经营的好不好与剧团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也关系到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该团发挥剧团的人才优势,通过创办了海门山歌剧团婚庆(庆典)文化创意中心,吸引企业对优秀剧目冠名等形式增加收益。近年来,剧团每年各类演出活动超过200场次,使剧团职工的收益每年都有增加。

  市通剧团共有编制内外人员53人,除财政拨款外,主要靠演出。拿新编的《范老爷判婚》来说,这部戏在通州文博中心小剧场、南通更俗剧院等商业演出10多场,在通州各镇、南通城区惠民演出30多场,总收入50多万元。另外,每演出一场,江苏综艺集团给予1500元资助。顾瑞平说:“为节省开支,我们下乡和外出演出,团内人员就是搬运工,为的就是多增加点微薄收入。”

  一业内人士说,抢救地方剧种,需要人才,需要资金,需要扶持政策,这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作为剧种载体的剧团,好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相信上级部门通过调研,一定会拿出更为妥善的办法,振兴地方剧种,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