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共作证

2020年09月14日 14:07:3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长江东流,浩浩汤汤。

在中游之南,与西塞相逢,将大地拥抱。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因水而生,因山而兴。

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两个小镇,

恰好将山与水的基因,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这就是我们的城——黄石。

这座城,千年炉火熔炼,在转型中新生。

这座城,江河湖泊通达,乘长风而前行。

  一块矿石,攥在新中国缔造者的手中。

  凝聚着一代伟人对这座城市的殷殷期望。

  在他的身后,亚洲第一人工矿冶采坑,犹如圈圈年轮,镌刻着这块土地1700多年的采掘历史。

  而上溯到3000年前,铜绿山上,自凿出矿石打出第一把铜斧,这里便成为先进制造的先行者。

  “经锤炼而成,为开拓而生”。

  千年百年之间,熊熊不息的炉火镕铸了商州铜都、汉唐铁镇、现代钢城的根和魂,成为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的文明密码。

  “过去,我们开山挖矿。如今,我们把废弃的矿山变成公园。”

  “原来卖矿石,用矿石,现在收藏观赏品鉴矿晶,虽然都是矿,但意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块矿石,穿越千年。串起工业文明的记忆链条,沉淀着前世今生。在历史与现代的变换交融中,深深留住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大冶有色

1960年 建成中国第一座反射炉

年产粗铜占全国1/4

大冶特钢

1965年 炼出中国第一炉电渣钢

1966年 制造中国第一根飞机不对称大梁

华新水泥

1979年 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块金牌

1985年 率先突破百万吨产能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资源丰富的黄石,成为新中国工业的烽火之地、工业粮仓。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她始终姿态昂扬。

2020年1月11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这一天,新冶钢用15年参与研发的电渣重熔技术,收获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殊荣。

  这项技术,大幅提升钢的品质,造出了一系列“按斤卖甚至按克卖”的关键材料,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摆脱了被人“卡脖子”的尴尬。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立新:“我们敢于问鼎前沿技术,以‘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不懈追求,赋能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

  华新,则为世人打开水泥的想象空间。它不仅绿色化,还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不仅化解“垃圾围城”,还衍生新材料产业链。这套本领,使华新从容应对产能过剩,率先走向“一带一路”。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从一个原材料的产业转变成一个环境、环保处理的产业,有相当多的平台和技术都是全球绝对领先的。”

  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有限的是资源,无限的是创新。资源在减少,但黄石决不临渴而掘井,一直将产品、技术、产业的升级,瞄准时代的潮向。

  今天,当5G和人工智能呼啸而来,或许有人惊奇的发现,8年前,这里就开始打造全国第三大电路板聚集区,为融入“芯屏端网”万亿产业蓄满了能量。机器人、物联网、生物医药......这些中国先进制造的重点领域,黄石也稳健布局,已成为吸引创新要素充分流动、资本财富重新配置的“中部要塞”。

  这是国家五部委刚发布的一份重磅榜单,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黄石获评“三连优”。

  产业转型,为城市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集聚“黄石智慧”,激荡起“黄石力量”。 黄石市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研究院、 铜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十大产业研究院”建设,硬核裂变,能量爆发。

  2019年,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86.59亿元,占GDP比重达22%,位居全省第二。一季度继续领跑,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

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浴火重生。

百年企业,不断在破茧中成长,城市,也不断在破茧中嬗变。

20年前,我们修桥拓路,开发团城山,建起了一个新的生活区。

8年前,我们翻山越岭,挺进大冶湖,打造出了一个新的核心区。

2年前,我们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催生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城区。

开发区·铁山区两区一体化,整合土地、资金、行政、人员,让每一份资源发挥出更大价值。

  宏和电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小虎:“我们10亿级项目,选择落户黄石,就是看好这里的土地、政策和服务。”

  在这片热土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拔节生长、齐头并进。

  创新激发活力,两区一体化改革第一年,便交出了招商引资项目数翻番、落地开工建设项目数翻番,建成投产项目数翻番的成绩单。

  开发区主任铁山区长万鼎:“土地是城市扎根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我们勇于闯、敢于试,不缺用好这份山水的智慧和勇气。”

  快速奔跑的城市,从来没有忽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感受。

  2019年金秋,黄石人的微信朋友圈里,一片格桑花海被刷屏。

  这个新增的网红打卡地,就在原来的沈家营码头。

  “原来楼下几个码头,灰大得很,好多运货的车,吵死,我女儿在这屋住十年,这个窗户几乎没开过。”

  从关窗防尘到开窗赏花,得益于城市打造长江“绿色岸线”的努力。

  两个月实现非法码头全域“清零”,放弃经济利益,为自然让道,在进退取舍之间,城市将百姓的生活摆在了第一位。

  在人民街“蜗居”半辈子后,何中元终于圆梦新居。

  老俩口的幸福生活,靠的是黄石最大的“棚改”工程。成千上万户黄石人由此而安居。

  转身几步,就到了滨江生态体育公园。

  与它们相隔不到500米,是一处塔吊的基座,临江独处,形单影只,显然已经告别了往日的功能。正和滚滚江水一起,一路向东,在半城山色半城湖之间,静静见证着黄石人民在生态转型路上的美丽心情。

  长江潮平岸绿的时候,新港码头的汽笛此起彼伏。

  吊塔林立、船舶往来、车流穿梭。金色的水道,与阳光辉映,面朝大海,一直向前。

  疏港公路网、铁路网犹如一条条大动脉向新港汇集。

  公路港与水运港相融相通,吸引大批物流企业扎堆黄石。

  加速聚集的,还有众多的工业企业。

  宝武钢铁、新兴铸管、大冶有色、新港重科4个百亿级优势项目,先后落地园区。

  近年来,黄石新港陆续开通了到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铁水联运班列,到洋山港、宁波港、舟山港的江海联运内支航线,以及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近洋国际直航航线。

  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水运港“四港”实现无缝对接,对内辐射四方,对外通江达海。凭借多式联运的优势,码头运力突飞猛进,带来“大进大出”型临港产业的快速增长。

  港口的吸引,带来产业的聚集。而30公里开外的黄石城区,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九大产业正在加速聚集持续发力,千亿级的产业腹地,酝酿着城市功能转型之路上的新一轮爆发。

1000多年前,来往航船,在小小码头出入,欸乃一声,金石远去。

今天,金石激荡,水火相恋。

一座创新活力之城、先进制造之城、现代港口之城、山水宜居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更加瑰丽的晶彩。

回头潮平岸阔,放眼风正帆悬。

一艘重装的航船,正向着大海,一路乘风破浪。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