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风】​皮包水探源,带你品韵扬州茶文化

2019年11月09日 14:44:15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绘图 江江

  何谓扬州茶文化?扬州人仅仅用了三个字:“皮包水”,辄将扬州茶文化地域特色点透,个性至极,通俗至极,亦形象至极!茶,既是扬州人生活的当红角色,也是扬州文化链的一个意味节点。

  一

  溯千年“皮包水”史蕴

  品韵扬州茶文化

  扬州皮包水的十足底蕴,首先来自于千年茶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乃扬州汉名医吴普的师父华佗的论述。

  而扬州皮包水,启于汉。因汉时扬州为封国都城,都市化的契机,市民化的嗜茶特征,刺激茶轰然肇起,身列国饮。据《重修扬州府志》:又经四百年,扬州皮包水风行于两晋南北朝,闹市茶肆比屋而饮,《广陵耆老传》亦洵然可证:晋时扬州有个老太婆,每晨独提一器,往市设摊卖茶,市人竞买。称奇的是,“器中茶常盈不竭”;州吏以为妖,“冒法击之,茶姥持茗破窗飞去”。奇茶奇人,虽不足凭,却从一个侧面觇见晋代扬州巨大的茶市场需求。

  扬州皮包水,兴于隋唐。其标志扬州人不但喝茶,还产茶了。

  陆羽《茶经》将淮南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而淮南正是淮扬饮食核心区。所产何茶?《茶谱》道:“扬州禅智寺,寺枕蜀冈,其茶甘如蒙顶焉。”蒙顶者,四川蒙山之巅名茶也,唐代第一茶,而蜀冈茶居然与蒙顶茶并峙为双子星,可见扬州茶地位之高。而从扫垢山唐代遗址出土的碾轮碾槽茶具,又可见唐扬州人尚饮茶粉的习俗。

  “蜀岭毓灵芽,稽古始北宋”,扬州皮包水,旺于北宋。宋时扬州茶皆毓于蜀冈,且造茶作坊时会堂也设于蜀冈,产制销一条龙,其品质之优被清人赞为“余韵挹清芬”,因而荣入贡品,王者辉煌!岁贡何茶?曾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介绍说,叫龙团饼茶,为此,宋人特在长春桥北建了纪念性的春贡亭,把皮包水这一最高荣耀写进了扬州茶史。应当说,其时茶升格为扬州支柱产业,与欧阳修的推动不无关系,“今年太守采茶来”,因为茶税收入动关城计,岂但是民生之需,更是财富之源。

  遗憾的是,扬州皮包水,毁于南宋。烽火扬州路,处于宋金交战前线的扬州,迫于杀伐,无奈茶人罢园种,废茶园;元时饮料又以奶为主,由此扬州茶沉寂多年,直至明清,方始复活萌芽,清人李斗有扬州僧田产茶的记载,皮包水重启了清纯大幕。

  雪芽远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扬州茶终究拂去风云,盛于近当代。富春茶社以自制珠兰,与龙井、魁针调成魁龙珠,以厚、清、香三绝,一茶为天下茶,天下茶为一茶。更有平山之贡春茶、三河之叠翠茶、捺山之秀眉茶,作为扬州春贡的延脉,绵亘绕蜀冈,绿意染新装,纤纤玉手采嫩芽,垄垄茶树正飘香。一壶家乡茶,积淀千年味,让世界品出扬州皮包水新时代的精彩。


绘图 江江

  二

  探八大“皮包水”茗诀,品韵扬州茶文化

  平民化的扬州皮包水,弄潮在茶世界中,争得天下美名,其奥秘,在于自身修炼的八大茗诀。

  茶水自然化

  水乃饮之源,一地之饮,离不开一地之水。而占尽地利的扬州,自有四等好水。

  第一等,神水。以形态分,一是天落雨水,露天承接为上,屋檐承接为下,贮于大缸,遇风雨则覆,逢晴天则露;二是梅花冰雪,雪为五谷之精,取之瓮藏地下,消融煎茶,沁齿一泉水,云铛响冰魂,水称神水,茶具俊味,便得梅水才煎腹便清的悠然。

  第二等,仙水。蜀冈贵以泉胜,据《煎茶水记》推荐,古有禅智寺蜀井,后有大明寺天下第五泉,乾隆品尝有赞:“有冽蜀冈上,春来玉乳新。”而市志记载的职业评水人王叟甚至“一生不屑饮天下第六泉水”,泉水叮咚,其品质就是含微量元素的天然淡水,用以煮茗,自然甘美。

  第三等,灵水。扬州东有潟湖,南有长江,西有山溪,北有淮河,中有古运河,水源富,水质活,于是扬州人每在长江涨潮之际,取运河水作烹茶首选。青睐江水之切,唐扬州大都督李德裕品一口扬子江水,甚至能辨出是瓜洲古渡水,还是建康城下水。

  第四等,甜水。选井水为茶,在外地等而下之,但扬州井水却甜,仍被热捧高冲低斟。扬州是井城,早在汉代便已筑井,留给当代的585口古井,经岩层过滤,清澈可口,尤以青龙泉、广陵涛二井色清味洌,而成扬州人生活乳汁。难怪14世纪阿拉伯人说“扬州乃王居,居民饮井水”。翠影微微,芳津汩汩,慢品的是扬州井,细呷的是2500年古城蕴。

  茶庄开放化

  南宋后扬州茶虽消逝了,但扬州城并未自锁,致使皮包水不曾断裂。一面,扬州城张开臂膀欢迎外地人兴办茶业,清六安山僧就来扬开设青莲斋茶庄,郑板桥为此赠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另一面,又鼓励本地茶庄畅销外地茶,民国年间有祥和、森泰、景吉泰、大昌义诸茶庄经销狮峰龙井、荆溪云片、庐山云雾、沧源滇绿……扬州人坐一座城,喝天下茶,茶文化得以延续。

  茶境园林化

  扬州以园胜,扬州茶肆素与园林一体化。楼榭雅致,花木扶疏,为嗜茶体验提供了江南化的诗意空间。城内茶社蕙芳轩、丰乐园、腕腋生香、九如分座多临小秦淮河,筑曲尺洞房,最盛者公园茶社,一半清香,一半雅怡,清末郡守嵩峋书联:“春从何处归来,恰楚尾吴头,尽流连永昼茶香,斜阳暖酒;花比去年好否,正千金一刻,最珍重绿杨城郭,红药当阶。”鼎名于世的富春茶社,原本花局出身,最能说明环境幽雅与生意兴隆之关联。

  而城外茶社借瘦西湖波光水影,更占湖山之胜。如冶春、西园、双虹楼、静香园,最美要数绿杨春茶社:“树梢远见长竿,高悬白旗,大书绿杨春三红字,绿荫深处茅屋三两间,为上等品茗之所。”幽堂雅室冷香亭,一碗单枞春,三盅荡气肠,人在茶肆中,宛如画中游,临窗凭眺,柔水绿杨,何尝不是春的享受?

  茶风民俗化

  “渴相如”是扬州人雅号,绝非浪得虚名。扬州人居家饮用或待客,就有讲究,分倒茶、冲茶、泡茶三档次,小屋飘香,茶沁心房。其后,伴随城市消费发达,扬州人走出家门喝茶了,茶楼林立外,酒楼、面馆、浴室、书场无处不茶。《闲话扬州》称江南喝茶风“以扬州为最甚”。始兴此风者,是旧时代有闲且有钱阶级:早晨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消遣走一遭。于是上午喝一壶茶,下午泡一把澡,便催生了扬州独家谚语“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

  假以时日,皮包水逐渐演化成百姓生活常态,其魅力非但茶热,而且暖心。茶客可不带钱吃茶,茶社低头看账,抬头看人,代买酒菜,代付车费,一并记账;茶叶可自带存柜,人不来,茶等人,人不在,念想在,茶社懂茶,更懂人。尤其扬州人品茗滋味在茶外,茶帘一掀,人声喧阗,添茶共语,便可聆听茶的声音,烟火味荡去疲劳,人情味觅来自在,叶与水相融,情与意交汇,袅袅茶气讲述着人生故事,一杯茶就是一个生命的休止符,一个知足常乐的世界。走出茶馆,一身轻松的扬州人继续面对沉重。所以,皮包水命题不仅是休闲,也是乐呵通达的世俗精神。

  茶食精致化

  跻身中国四大菜系的淮扬饮食文化,自古饮不离食,食不离饮。《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即为一例。流风所被,扬州人将清晨枵腹赴茶社早餐称早茶。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好就好在茶、面、点、肴四位一体,只饮不食,不是皮包水,所以扬州方言喝茶叫吃茶。吃什么呢:拌干丝,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鱼汤面,脆火烧,肴肉香气飘。亲友酬酢,相邀茶聚,啜茶间,例有银线干丝、绵缕面条、玉墩包点、珍珠虾仁佐饮,何其美哉!难怪朱自清回乡吃茶,吃出了“橄榄般的回味来”。

  扬州人居家喝茶,还另有伴侣,这就是扬式糕点,含京果、桃酥、牛皮糖、云片糕,合时令者春有春香糖,夏有绿豆糕,秋有月饼,冬有交切糖。因执茶之手,与茶偕老,遂得“茶食”芳名。

  茶烹艺术化

  炙茶绵长,是扬州烹艺的风华。古时扬州人茗饮多用煎茶法,历经唐粉煎、宋饼煎、明叶煎之后,迈向泡饮。泡茶法随时间积淀为津润于火四字,即水须烧得滚开,其状重华垒沫,皤皤然若积雪,俗称宝塔水或元宝水。冲泡伊始,先以沸水涤具,再下叶于壶,冲水使满;稍待茶熟,注杯而啜;饮至二开,茶香愈浓,六腑清新。

  茶具精美,是扬州烹艺的风韵。杯壶本身就是书画、篆刻、造型一体的艺术品,似碧似黛,类冰类雪,把玩蕴味,不失赏心乐事。

  掺茶惊艳,是扬州烹艺的风流。亮相者唤作跑堂,一刷水眼疾、手勤、脚快、嘴甜的好佬,拎着锃亮铜茶吊,壶嘴细长如鹤嗓,以苏秦背剑架势,从三尺高处一抬水吊,水线如一线瀑布直射茶杯,三次起伏,一滴不洒,茶已掺满!此等凤凰三点头功夫,是服务,抑或表演?咋舌之余,更添茶趣。

  茶品文雅化

  古城扬州,文化深蕴。对耆宿骚客而言,显示素养,最好去品茶;寄托雅思,最佳去茶社。茶的诗性,茶社的美境,为文人荟萃酿造了文化氛围,众多茶社如文杏园、四宜轩、小首壶皆为诗会之所,既是茶社,又是文学沙龙。尤其是高乃超的惜余春茶社,几成晚清民初扬州最具成就的文学社团冶春后社的雅集大本营,如民谣所唱:“教场惜余春,驼子高先生。破桌烂板凳,满座是诗人。”每为饯春、避暑、幽秋、消寒时,成员们不仅创作诗词,还扩展到书法、骈文、国画、制谜、楹联、箫琴、弈棋、考古、收藏广阔领域,其成果丰富了文库,其内容从风花雪月转向抨击专制,鼓吹共和,一道先行的民主之光从茶社射出,划破了古城黑暗。不经意间,茶饮成了文脉绵延的衔接点,这是皮包水的文化分量。茶饮忆旧,却也是文化回望。

  茶道社会化

  茶之精腴何在?《本草》说,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渴热,令人少睡;而在扬州,早已突破生理范畴,注入社会内涵,形成了一个价值体系,其迁移价值是咖啡、可乐所不具备的。

  休闲娱乐中心——喝在茶馆,也玩在茶馆。茶客身边,提篮的兜售茶干,吹火的点水烟,夹包的捶背剃头,修脚的足浴,说书唱曲的现场卖艺,玩雀的挂笼逗鸟,惬意找乐。西乡悦来集有座庵,传说是乾隆下扬州时边品茶、边观斗蟋蟀的地方,才得名“皇茶庵”。

  旅游服务中心——清代从御码头到北门桥茶肆林立,不仅供瘦西湖游客品茗休憩,还兼推荐景点。清代有位乔姥于长堤卖茶,大茶具小颈修腹,每茶一碗二钱,叫乔姥茶桌子。

  信息交流中心——五湖四海,会聚茶馆,年不分老少,人不论南北,神侃胡聊,谈笑风生。朗声的有之,私语的有之,话匣子打开,趣闻、轶事、传说、信息在茶香中不胫纵横,活生生一幅老茶馆众生图。

  民事调解中心——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旧时代扬州人遇有纠纷,不上公堂进茶馆,请长者执言评理,叫“吃饼茶”。泡茶开始,壶嘴相对,甭管双方各持己见,拍桌舌战,但在公道评判中,双方慢慢喝茶,静静反思。不张不扬的茶,润开舌头往下走,舌润了,心舒了,冰化了,怨解了。这叫喝好茶,说好话,喝明白了,喝透亮了,喝出了包容,喝出了清醒,于是烟消云散,矛盾化解,壶嘴相交,握手言欢。基层治理,维护和谐,茶德四两拨千斤,作出了延伸贡献。

  茶肆是平台,茶水是纽带。皮包水,饱含着茶对人的情,人对茶的恋,因为茶是有生命的,茶里站着人,它为丰富扬州文化遗存提供了一个更高视野、更广维度、更多领域的视角。所以,皮包水探源,不啻是春天的回忆。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