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珍藏】日记见证圆梦“东方大港”

2019年10月02日 19:51:24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档案馆共同推出融媒互动报道《人民的珍藏》。今天展现的藏品是一套20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者名叫赵泳,曾在连云港港口建设中奋斗了近20年,日记记录的就是那段“峥嵘岁月”。老人离世后,这套日记由他的儿子赵鸣收藏。

△赵鸣先生

  记者来到位于连云港苍梧小区赵鸣先生的家里,父亲留下的200多万字的日记,见证了连云港港口的发展变化。如今,赵鸣已经把这些笔记本按照年代大体整理好了,一共是260多本,大约有200多万字,最早应该是1948年。赵老是2014年去世的,后来,赵鸣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这些日记本。赵鸣还发现,日记里的内容不是记生活琐事,而是记录工作经历。

  1973年,响应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赵泳从南京调至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工作,写下了第一篇建港日记。

  连云港这个地方是淤泥质海岸,腹地比较狭小,当时一些专家提出来说认为连云港不适宜建深水大港。

  针对连云港能否建设深水大港,赵泳日记记录了当时的争议。

  当时,南京水科所、天津水科所的一些专家也受邀来对连云港的回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的结果就是淤积的程度不像想象得那么复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连云港是可以建深水大港。

  进入80年代以后,赵泳的日记当中记录了很多建港的经历,应该讲是“干货满满”。比如,在一则日记里记录“1982年连云港的建港的特点是跳出老港区、开辟新港区。所以国家当时批了庙岭新港区,应该对连云港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日记中也记载了港口建设的任务重压力大。

  1986年是连云港建港成果比较丰硕的一年。在1986年9月底,庙岭港区就全面建成了,那个时候庙岭港区建完以后不久,使得连云港港的吞吐量从百万吨级一下子跨越到了千万吨级。

  1991年,赵泳从建港指挥部负责人岗位上退休,但他一直心系港口建设,笔耕不止。赵泳做了一项工作,把日记当中的有些内容重新整理汇编成册。

  日记为港口建设留下珍贵历史遗存,赵鸣已将父亲日记捐赠给连云港市档案馆。

  连云港市委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档案馆馆长段东说,赵老的日记实际上是港口几十年建设的一个小型的档案库,具有非常强的档案价值。通过这种档案的征集和保管,把赵老个人的记忆上升为国家的记忆、社会的记忆。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周忱 郭锴峰 杨文斌 张贺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