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去这里“打卡”,感受中华文明、扬州文化

2019年06月08日 16:58:12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市民观看展品

  昨是端午小长假首日,扬州博物馆、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几大主流文博场馆人头攒动。馆方统计数据显示,除了市民与散客,每个馆约有三四十个旅行团进馆参观,客流量达数千人。

  “真的是越来越忙!”发出这句感叹的不仅是文博场馆的工作人员,还有旅行社的导游。

  “以前带团玩扬州就是‘瘦大个’,现在越来越多的旅行团、游客都把文博场馆选为目的地之一。”扬州市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孔劼说,这几年文博游在扬州越来越热,这是因为连续十多年建设文博城,扬州文博场馆已有100多处,“免费、低门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游客通过文博场馆内的展品和活动,了解了扬州文化的多元与厚度。”

  “火”起来也“活”起来的文博游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吸粉”逾千万——截至去年底,扬州完善提升、恢复和新建文博场所138处,2018年有1330.88万人次进馆参观。

  “文博游正成为推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市文化博览城建设管理和利用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说,文博场馆绵延着城市的文化根脉,丰沃的土壤培育出一株株文旅“蒲公英”,数以千万的旅游旅行者在深度体验中,将我市特色鲜明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符号带往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扬州充满向往。

  游客在双博馆内参观 资料图片

  去博物馆“打卡”,感受中华文明、扬州文化

  6月1日上午10:00,市民杜泽盛准时出现在扬州博物馆,这次他来的目的是看看“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里的近现代文物,“这个展我看过几次了,都是重磅文物,看一次不过瘾,多来几次,一个朝代一个朝代慢慢看。”

  “参观博物馆已经是我的‘日常’了。”杜泽盛说,退休后,他经常到扬州博物馆参观,充分展现扬州历史文化的常设展览早已看了个遍,各种临时展览只要开展,就第一时间来看,“一年有十几个临展,像大运河文物精品展这样的重磅展览每年都有几个,满足了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扬州博物馆三楼的《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展厅是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正门口“奔腾的江潮”大屏幕,使用高清投影仪,不断循环播出扬州发展史。来自河北的游客熊柏松参观完一圈展厅后,在大屏幕前若有所思地驻足。“出来旅游,我最喜欢逛逛当地博物馆。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熊柏松说,扬州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但参观完博物馆后,扬州文化的内涵才具象化起来,“从书报上或者电视上了解文化、文物,远不如到博物馆,只有走近它们,才能知道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

  在扬州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将扬州文化、城市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邮龙虬庄遗址公园再现了七千年前远古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景,中国两淮盐运博物馆复原了晚清时期十二圩盐运的场景,扬州八怪纪念馆承载着“扬州八怪”标新领异的创作精神,现代化的科技馆内动物标本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市区主要文博场馆累计组织各类展览和主题活动882个,这些展览和系列活动,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线下展示,也有线上互动,既“引进来”,也“走出去”,全年吸引了1330.88万人次走进百余所文博场馆,到博物馆“打卡”日渐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游客的旅游首选。

  参与感十足,“高冷”博物馆也能接地气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午10:00,“刺绣小课堂——流淌的文明”活动在扬州博物馆内进行,成年刺绣爱好者与小朋友一起通过丝线勾勒出他们心中的运河;下午3:00,“传统文化小课堂——二十四节气与茶”接档,数十位小朋友与家长一起捣茶、研磨、细磨、过筛,亲手做出了细腻的抹茶粉。

  “我最喜欢来博物馆了,每次都有新东西玩。”7岁的张予繁是博物馆的常客,这里的考古工坊、文物拼图、非遗课堂都是她的心头好。“以前博物馆在我们心里是很‘高冷’的地方,没想到还有这么有趣、这么接地气的角落,孩子在玩中学,不知不觉就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下去了。”张予繁的爸爸说。

  博物馆“活”起来了,是参观者们的一个普遍感受。

  博物馆不仅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扬州文博场馆尝试用更有趣、更接地气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有亲和力。

  扬州博物馆依托扬州深厚的文化资源和馆内丰富的文物资源,创新打造的社会教育项目品牌已颇具规模,如“非遗零距离”“博物之曰”等青少年教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不同年龄段,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快乐学习的“第二课堂”;宝应博物馆开展的“送展进社区”“文博小课堂”等项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江都博物馆定期开展的鉴宝活动,场场人气爆棚,市民反响热烈……此外,各文博场馆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参观者带来新颖体验,不仅拉近了公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也让历经千百年的文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如今,博物馆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曾经静态的博物馆正在不断改造自己。”市文旅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仲玉龙表示,博物馆应当更具互动性、更关注公众的需求,通过活动、网上博物馆等方式搭建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中枢职能。

  静态文博馆活化为国际文旅名城“代言人”

  近日,驴妈妈旅游网发布2019博物馆主题游数据,今年1—4月,该平台以“博物馆”为关键词搜索及预订旅游产品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其中,18—30岁的年轻游客占比增幅超过28%,越来越多年轻游客成为博物馆游的主力。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文化的旅游缺少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缺少活力,文旅融合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选项。”5月7日在扬州举行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上,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如是说。

  2500多年的沉淀,让扬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扬州最大的城市宝藏。文旅融合的概念,13年前就在扬州有了生动实践。

  2006年5月,扬州开国内先河,提出用15年时间,把扬州建设成为“文化博览城”。十余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文博城建设作为名城建设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截至去年全市完善提升、恢复和新建文博场所138处。

  “这几天我去了天宁寺、唐城遗址博物馆还有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每个馆各有特色,让我大开眼界,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湖南游客邹安安说,相比于东关街将历史文化外露地展现出来,文博场所“含蓄”地讲述着扬州的历史,“听说在扬州这样的文博馆还有100多个,真想留下来慢慢看、细细品。”

  “事实证明,文博城建设这条路走对了。这是扬州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守并弘扬城市个性,彰显独特魅力的有效举措。”洪军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观的就是进博物馆,扬州深厚历史积淀经由百余座文博场馆的展品陈列、互动活动,由点成线、由线及面,呈现出一整部恢弘史诗。

  近年来,我市在文博场馆的利用上进行了不少新尝试,将文博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公益文博游,重点开辟了扬州八怪文化游、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盐韵风情游、古城遗址游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线路,组织开展文博直通车、“博物馆之夏”夏令营、文博城知识大赛等活动。此外设计开通了多条免费文博游直通车线路,将市区20余家文博场馆串联成线,方便市民、游客踏上探寻扬州历史文化之旅。

  “特别是暑期,随着游学团的增加,文博游进入一年中最红火的时段。”孔劼说,文博游涵盖历史遗存、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各处走一走,对家乡、对扬州的直观认知胜过千言万语的介绍。

  5月5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在风光秀丽的运河三湾风景区正式奠基。这是扬州文博城建设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态活化利用运河文化资源的新举措。

  “扬州从不缺历史文化资源,只要紧跟时代发展、秉持创新理念、善于策划内容,静态的博物馆完全可以活化成扬州的‘代言人’,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有力推手。”洪军说。

  记者 王鹏 孔茜

  编辑 晴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