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收入15亿,但赚钱不是故宫唯一的使命|荔枝时评

2019年02月19日 14:09: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日是正月十五,火的不仅有元宵节,还有故宫。几天前,故宫博物院公布将于正月十五、十六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用灯光“点亮紫禁城”。快600岁的紫禁城第一次以博物院身份办“灯会”,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以来,首次接受公众预约在晚间开放。消息瞬间传开,首次开放预约门票一抢而空,二次开放预约,蜂拥而至的流量导致预约页面数次“502”,服务器跟着崩溃。

  “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火爆,固然离不开元宵节、紫禁城、灯火等因素的叠加,但至关重要的一个背景是,这几年来,“故宫热”“故宫文创热”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故宫已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或年轻人的打卡胜地,故宫的相关文创产品也成功“种草”年轻人,成为他们的“剁手”单品。就比如元宵节,故宫这边在准备“紫禁城上元之夜”,而故宫的几家文创网店也在“过元宵”,各种与元宵有关的单品卖得相当火爆。

  那么故宫文创有多赚钱呢?217日,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晒出故宫账单: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

  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因为故宫的文创之路并不长。201010月,故宫淘宝上线;2014年,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在网络刷屏,成了“故宫淘宝”的爆款,故宫文创产品才比较正式走进大众视野。之后,随着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2017年《国家宝藏》、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类综艺的走红,故宫博物院及故宫文创产品深入人心。2013年,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6亿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5亿元。

  对于故宫的文创之路,有人曾提出“文化向市场投降”的消极论调。其实不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公众离文物的距离还是很遥远,大部分人对文物也非常隔膜。为什么与文物隔膜?主要是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不足。比如不少博物馆陈展缺乏新意、创意不够,观众所能做的只是看看实物、读读说明;不少博物馆常年不更新展品,不搞新展……它们只是轰轰烈烈“建”、热热闹闹“开”、冷冷清清“守”、无声无息地“关”。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拥有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但如何让更多公众接近故宫、接近文物,是个不小的挑战。文创之路,是通过创意让文化与生活对接,是在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中找到契合点,它在满足年轻人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文化热情,从而推开传统文化庭院深深但满园春色的门扉。说不清有些年轻人是因为故宫文创爱上故宫,还是因为故宫爱上故宫文创,但不可否认的是,故宫文创让故宫“更有意思”,也助推故宫在互联网时代的“出圈”。

  故宫能赚钱自然是好的,既是创收,且大多会反哺到故宫的文物修复和文物保护当中;也是帮助国家减轻负担。故宫是差额拨款单位,国家每年提供54%的经费,46%靠故宫自己挣。但恰恰也是因为故宫太能赚钱了,我们就更应注意:赚钱从来就不是故宫的唯一使命;作为一家博物院,故宫的主要责任还在于“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公众经由它实现与文物的沟通,并经由文物,实现与历史的对话、交流和反思——万万不能因为忙着赚钱,而忘了初衷。

  但就去年围绕故宫文创的种种非议,不免让人有所担心。比如去年12月,“故宫文创馆”“故宫淘宝”“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三家打着故宫名号,却分属于三个不同主体的文创商铺互争“嫡庶”;除此以外,故宫文创产品也出现创意抄袭、定价昂贵、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等问题。所以,钱要赚,但不能乱了故宫。

  再一个是,故宫文创产品、文化活动传达出的价值倾向。为了迎合青年亚文化,借助“萌”“二次元”等元素未尝不可,但不能由此美化封建帝王和皇权文化。比如《上新了·故宫》就将乾隆“举一国之力而供一人”的享受,理解为为苍生做出牺牲,怎么都觉得荒谬。文创传递出的是文物的魅力,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对文物所在的历史时期是全盘接受和欣赏的态度。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一点要尤为警觉。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