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归于星尘,但对宇宙的好奇长留人间|青年说

2018年03月15日 14:56:1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金宇

  (作者王金宇,上海大一学生;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斯蒂芬·霍金离开了这个渺小的蓝色星球,他的精神奔向了无限广大的宇宙,从此归于了星尘。他在科普书《果壳中的宇宙》扉页上曾引用了《哈姆雷特》的名句——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而如今,这几乎一生都被囚禁在“果壳”中的人,也终于挣脱了病体的束缚,得到了永久的解放。

  霍金的离世无疑震动了人类所居住的小小世界,我们仿佛看到头顶的一颗巨星突然间熄灭,接着就是不知所措:“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第一个念头并不是悲痛,而是怀疑——因为霍金去世的假新闻历年来也层出不穷——但这次是事实。

  霍金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连他的出生和去世的日期都印上了神秘色彩。霍金于194218日出生,而300年前的同一天,正是物理学家伽利略的逝世日期——霍金在其自传中也点出过。霍金在2018314日去世,享年76岁,而物理学巨人爱因斯坦的生日也正是314日,他也活了76岁!这三个巧合,想必多年以后还会被人津津乐道。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为他的去世感到沉痛,我们都生于星尘,生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生于原始太阳系的尘埃云,当生命走向尽头,自然也要归于星尘。生于星尘,归于星尘,不仅是对斯蒂芬·霍金一生的概括,也同样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生命历程。

  古诗十九首之一《驱车上东门》中说:“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极言生命之短暂,连圣贤也不能避免。在霍金去世的消息之下,这几句诗的意义也显得更加深刻,并再次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把握生命的问题。真的要“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吗?及时行乐固然快乐,但甘愿就此迷失在人间,就忘了头顶的星空。

  也许有人说,那宇宙,那虚无的太空,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方程和我何干?只有眼前的个人生活才是绝对真实的。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无可厚非,但如果它完全主宰了现代人的头脑,成为判断一切的绝对准绳,实在是巨大的悲哀。甚至有人持有这样的偏见:斯蒂芬·霍金研究宇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他整个人都被禁锢在轮椅上,不得不靠思考打发生命。此言差矣!人类世界是何等之小,宇宙是何等之大,匆匆一世,连宇宙的恢弘和壮美都无暇去领略,难道不也是对生命的浪费吗?因此,霍金的晚年一直致力于科普,参与了诸多纪录片的摄制,甚至客串了喜剧《生活大爆炸》,旨在引发普通人对宇宙、对物理的兴趣。

  霍金不是一位只对数学结构感兴趣的理论物理学家——即便是爱因斯坦、费曼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人——他倡导的是对宇宙,对星空的爱好,这种爱好很大程度上不依赖于专业基础,而发自最纯真的本能。毕竟我们同在一个宇宙,宇宙的真相向所有人敞开,只要你愿意去了解,就会发现其中无限的玄妙和乐趣。所以有人评价霍金在“探索未知”这一方面也许不是最出色的——尽管他在宇宙学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传播已知”的方面却是前无古人,很多人正是通过一本《时间简史》隐隐约约接触了宇宙运行的内在机制,收获了精神的喜悦,自身的视野从此打开,在闲暇之余也开始思考关于宇宙的问题,成为“仰望星空者”,当中一部分更是直接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这正是霍金最伟大的功绩啊!在青年时探索未知,在晚年时传播已知,如今蝉蜕出世,归于浩瀚星尘,也可以说是一种圆满。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臭水沟中,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倡导“天人合一”的境界,《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可见参天地(认识宇宙)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环节,并非多此一举。斯人已逝,与其作流于形式的“怀念”,不如借此重新审视自我在宇宙的位置。斯蒂芬·霍金和他的轮椅是人类科学文化的一个符号,更是一种博大的宇宙情怀,给求知者以启蒙和勉励!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