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江南乡愁”

2017年12月14日 17:06: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今天(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他一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曾经,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在海峡两岸引发“一人唱、千人和”的盛景,他的乡愁与一代人的故乡记忆紧密相连。

  余光中自称“江南人”,他的乡愁,也是属于江南的乡愁。

  出生在南京,自称“南京大萝卜

  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五中(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 年入金陵大学(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小时候,余光中家住在城北将军庙的一个小巷子里,小巷名叫龙仓巷。父母总是带他去夫子庙,那里很热闹,有许多好吃的,而且家家都请人吊嗓子唱京戏。

  “你们现在南京话是什么样子?我小时候听到的都是这样的‘今儿个,明儿个;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葱’ ……”

  张口就来的老南京话,让人感觉十分亲切。余老已到台湾七十余年,依然不忘家乡话、家乡事。他说,以前老同学们到台湾随团访问,都会和他聚聚,但现在,南京五中、金陵大学的老同学们越来越少了。而自己因为身体问题,和南京互动也越来越少。 

  “小学的时候春游,我们老师带着我们小学生从底下一级一级爬上去,(台阶一共有)392 级。中山陵非常伟大,读金陵大学时,我们还经常从学校骑脚踏车骑到中山陵,大约半小时。”

  常州,是母乡、妻乡和舅乡

  余光中对常州有特殊的情结。“常州给我的安慰与影响,从小就充满女性的娴雅与柔美。这一切,加上江南的水乡,历史与传说,莺飞草长,桥影橹声,妩媚了、充盈了我的艺术感性。我的江南是以常州为典型,更以漕桥为焦点的。”

  余光中的外婆家就在常州武进漕桥。

  余光中之妻范我存,亦是常州武进人。两人相识于年少,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后在台湾成婚。

  余光中说,常州还是自己的“舅乡”。“常州人文化底蕴很深,以前在舅家就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非常感念。”

  原来,余光中的常州舅舅12岁时开始读古文,舅舅对于与他是一种力量和权威——“舅舅教我那些美文,《赤壁赋》、《阿房宫赋》,舅舅是我的启蒙者,我觉得这些文字真好,一旦喜欢了,谁也就挡不住我了。”

  与无锡结缘,为太湖蠡湖写过诗

  说起来,余光中和无锡颇有渊源。不仅多次来到无锡,还写了散文诗《蠡湖》。

  外婆家在与江阴交界的漕桥,所以对于无锡的太湖蠡湖,余光中是一直有幼时印象的,并且写进了诗里。

  1992年 余光中与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庄若江相识,自此开始了与无锡的24年缘分。

  2010年,余光中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2年10月23日余光中到侨谊中学与水韵文学社团团员交流,他提到自己的生日是重阳,而这次是在无锡过重阳、过生日。

  盛赞苏州人生活在诗中

  去年,余光中曾到苏州,他没有谈乡愁,只谈诗。他还说,苏州人不就是生活在诗中的吗?

  余光中说,慢一点的生活让人更有感受力,就像人们常常说的苏州。他觉得,苏州人不就是生活在诗中的吗?不然怎么会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呢?

  (来源:我苏网、无锡新闻综合广播、名城新闻网  编辑:zZZ)

  相关阅读:荔枝说:余光中病逝,从此先生在里头,我们在外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