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这位“南京人”的乡愁成为绝唱......

2017年12月14日 15:38:1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天(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共鸣。梁实秋曾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关于余光中:

  余光中,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其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五中(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 年入金陵大学(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21岁赴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大学任教4年。

  返台后,历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系或外文系教授。他驰骋文坛,涉猎广泛,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其写作的四度空间。迄今出版著作50余种,包括诗集20种,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10余种,评论集 《龚自珍与雪莱》,翻译英美现代史学等10余种。

1951年余光中和双亲在台北合影

  关于乡愁:

  《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名作之一。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关于情缘:

  余光中说,“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母亲,她生我时在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只会哭闹;一位是妻子,我们第一次相逢也在南京。”

余光中夫妇和4个孩子

妻子范我存搀扶余光中 张警 摄

  “抗战胜利后,我在苏州读了年初二,到南京明德女中读初三,学校对面,就是他读的南京青年会中学。”余老夫人口中的明德女中和青年会中学,现在分别是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第五中学,依然只隔着一条莫愁路。

  多年以后,她成了余光中的妻子。

  关于南京:

  余光中先生1928年10月7日生于南京紫金山麓,他在南京读小学,去台时才21岁。他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来又去美国求学和任教。两度远游,积蓄的乡思深沉厚重,正如他自己所说:“乡愁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我当年离开大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伤痛。”

1958年余光中留美期间在爱荷华大学宿舍的照片

  余光中不仅把南京称为故乡,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他还把南京称为自己“诗心起跳的地方”。“读金陵大学一年级时,我清楚记得在自家小楼的二楼作了人生中第一首诗。我从二楼的窗户望向外面,是美丽的紫金山。”课余时间,余光中经常会和同学相约骑脚踏车去玄武湖边赏景。玄武湖、紫金山、扬子江、燕子矶这些代表南京的名胜对余光中来说意味着幼时的回忆与浓浓的乡愁。他一生中多次为这些名胜写诗赋文,其中为玄武湖写的一篇散文收录在了他的母校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文录里。不过也并非每个名胜都能赋诗,秦淮河就是余光中写诗的难点,“总怕没法将它的韵味表达完整”。

  还能用南京话说“乖乖隆地咚,青菜炒大葱”的余光中,这样形容在石头城的岁月,“我长得很慢,像一只小蜗牛,纤弱而敏感的触须虽然也曾向四面试探,结果是只留下短短的一痕。”但人总会长大,1947年,余光中考入金陵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一个‘南京小萝卜’变成‘南京大萝卜’。”

  2000年秋天,浪子回来了。那段时间,南京满城金桂盛开,飘在空中的香味被余光中称为“乡愁最敏的捷径”,但最能安慰浪子的,无疑还是玄武湖。“我的父母一定常牵我来玄武湖上,摇桨荡舟,还要用手绢包煮熟的菱角回家。”余光中曾撰文,后来进了大学,每逢课后兴起,一声吆集,同学就骑自行车向玄武门驰去,“一盏茶的工夫,我们已经浮沉在碧波上了。”

  余光中说:“虽然出生之地已到处高楼大厦,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长着的一株株桂树枝叶茂密,它让我闻到了小时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寻觅不到儿时捉迷藏的小伙伴了。”

  关于死亡:

  1966年,先生在38岁时写了《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今年10月,先生90大寿,他再次以欧阳修的一首绝句“回乡”:“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今天,先生回家了。

  (综合自江苏国际频道、新华日报、现代快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 编辑:徐曼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