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建闸,我们来谈谈“适者生存”的逻辑|荔枝时评

2016年12月19日 16:53: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谢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纪伟涛,让鄱阳湖建坝的争议又进入了公众视野。纪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建闸以后)就算草不够吃了,适者生存,白鹤也会捕鱼,或者到农民田里去吃玉米、番薯。”总而言之,湖区的生物面对建坝建闸自然会“适者生存”,“不适者”嘛,就淘汰好了。

  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一个生态问题,看上去简直很专业。然而,幸好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一门课叫“生物”,大家也还依稀记得“进化论”里讲到适者生存,是指自然选择使那些较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保存和繁荣。所以我们可以举例说,在漫长的自然史中,长颈鹿进化出长长的脖子,为了吃到大树上树叶;雄性动物为了吸引雌性动物的注意,进化出五颜六色的羽毛或威武的花纹是适者生存。但什么时候说,建起大坝使水位骤升自然环境骤变是自然选择?那么,在湖区周围建满工厂向湖里排污也是自然选择?用底拖网、电网、绝户网等捕鱼导致鱼类资源枯竭也是自然选择?

  就算是吧,你对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制定了“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那么人类自己要不要遵守呢?比如,在雾霾深重的天气里,我们是否也可以对同类说一句“适者生存”呢?

  这种中学生物习题课,本来无需拿出来回答一遍。但考虑到说话者的身份,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在鄱阳湖上建闸的决心实在是太坚定了。

  这并不突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江西省就动了在鄱阳湖建坝的念头。但1992年,鄱阳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10月,鄱阳湖代表中国加入“世界湖泊网”,成为我国加入该网的唯一代表。这使得在鄱阳湖建坝成了全国环保界关注的焦点,而不再是江西省的“小问题”。

  2008年江西正式宣布建坝,立刻招致众多专家的反对。中科院政策研究副所长王毅联合多名生态学方面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认为鄱阳湖建坝,将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江西省不得不对鄱阳湖建坝思路作出调整,2013年前后将“建大坝”改为“建闸”。但仍然反对者众,环评迟迟不能通过。今年11月,江西省水利厅官网又发布了说明性文章《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对鄱阳湖建坝做了进一步解释……那么,江西为什么对“建坝(闸)”如此痴心不改呢?

  建大坝的利弊考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问题,即使是在西方,也在经历了一段从狂热到反思的过程。在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美国也曾经出现过大坝建设热潮。但近几十年来,人们渐渐发现其中一些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例如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艾尔华河在筑坝后失去了90%的鲑鱼,另外一些大坝多年来都需要花费巨额费用进行维护,学者们开始反思大坝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美国已花费巨大的代价拆除了一批大坝。

  而在我国,随着本世纪初怒江水电开发之争,关于“建大坝”的反思也悄然兴起,环境人士开始全面理性评估建坝对生态、人文的影响。从理论上说,我国也已经过了大坝建设的狂热期。

  但是现在,在众多专家的质疑声中,建我的坝(闸)、让生物们“适者生存”去吧这种论调又是怎么从政府官员的口中说出的呢?我们难以猜测。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2009年底,江西省提出的环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其中最重要配套工程。2013年初,江西省专门成立了推动鄱阳湖大坝建设的鄱湖办,该机构的工作目标就是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干快上”,“争取2014年完成工程立项”。

  只不过,真按照纪主任的“适者生存”原则,不建坝(闸)难道不是最省事的吗?指望湖区生物“适者生存”之前,是否应该先想一想:到底是我们应该去适应大自然,还是命令大自然来适应我们?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