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马桶盖的极端案例,阻止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趋势

2016年10月21日 16:57:1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马立明

  (作者马立明,资深媒体人,“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宁波夫妇在日本偷马桶盖”这个新闻,毫无意外地获得了上万的转发量。但凡与国民素质相关的话题,总能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某些网友的情绪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谩骂同胞缺乏素质的同时,进行一场盛大的道德批判。关于民族性的陈词滥调一次次喷涌而出,是这些年来社会中的常见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公号“东京新青年”试图为宁波夫妇洗白,我看到了文章后面的留言。显然,这篇文章及其支持者们,都站在批判者的对立面,不忿而委屈。他们或许都是善良的“吃瓜群众”,也是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期望看到剧情的反转,期待着同胞被昭雪,批判者被打脸。就像泰国自助餐事件一样,最后证明是旅行社有错在先,让公众们“扬眉吐气”。可惜的是,此次“东京新青年”没能力挽狂澜,偷盗一事已被坐实。

  实际上,对偷马桶盖事件主角的批判者和捍卫者,都大可不必如此激动。中国每年海外出游的人数以千万计,出几个“极品”游客也很正常。偷东西,打架,随地大小便,随便一个,都可以做个头条。但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只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是小偷,并不意味着所有中国人都是小偷。相信日本人也明白这一点。

  可围绕命题的两方争论者,却偏偏喜欢将个体行为扩大到集体形象。批判者认为,某些旅客的举动,损害了中国人形象,我留意到,这些批判者多以精英自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指责中国人的“低素质”。似乎这种低素质来自另外一群中国人,与他们无关,这样的道德批判,其实没有必要。

  从上世纪末起,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性的加强,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西方发达国家,这就必然面临一个文化冲突的问题。突然进入异质文化,语言、习俗、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出洋相的比比皆是。就算是很多自诩精英阶层,第一次出国时多少也遇到过尴尬时刻。应该说,我们都是从惊慌失措的“小白”,逐渐适应全球化的。

  剧作家六六曾指出,这是一种“观念时差”,一个民族在融入世界时需要时间逐渐适应规则,包括一些国际礼仪。毕竟中国人富起来也是近几年的事。当年日本人刚富起来,走出国门之时也闹了不少笑话;相信随着交流的增加,再过10年,中国游客也将是体面、且受欢迎的群体。我有一个同学,刚去日本留学时,也是慌慌张张,谨小慎微,但三年过去,已经变得落落大方,融入了当地的群体,并且组成了援助新同学的社群。这说明,中国人在“国民素质”上并没有多大问题,只要给点时间,中国人照样能适应国际规则。

  最近,有一个新闻让人感动,在首尔进行的一场世界杯预选赛中,比赛完结后,中国球迷留下,在统一部署下开始清扫座位。此后,在亚冠比赛中,俱乐部球迷也自发组成了清扫队。尽管中国足球水平不怎么样,但球迷的举动,依然获得了亚洲各国的掌声。与多年前的一盘散沙甚至乱丢垃圾相比,今天的球迷确实是“进化”了。这说明,新一代年轻中国人逐渐地克服这个“时差”。 

  走出海外的中国人这么多,一个好的案例或坏的案例,都不具备说服力。作为新闻本身,它或者有一定价值,但无法概括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不能成为典型样本。民族主义者或热衷于看到“为国争光”之类的正能量新闻,而同样有人习惯消费中国人出洋相之类的负面新闻,大家各自看到不同的侧面,都将此来印证自己的观念。“偷马桶”本来是件简单的事件,却撕裂了舆论场。

  实际上,大方向是不会更改的。伴着交流的增加,中国人的素质会不断提高,但并不意味着“奇葩”会彻底消失。未来30年,依然有些中国人会在海外干出些诡异的事情来,但我们都清楚,这代表不了整体。更令人反思的是,撕裂的舆论场会否弥合?那些以精英自居的批判者,是否要放下傲慢,学会更好地与公众沟通?如果不能,那我将深感失望。一个国家的精英,如果对待民众缺乏宽容和理解,只有藐视与批判,那怎么指望他们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