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畸形“大数据”正在蚕食“临沂女孩”们的人生

2016年08月24日 17:47:1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即将踏入大学的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后,被骗走了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家境贫寒的她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女孩的故事让人心痛,骗子的行径令人愤慨。但是,在咒骂诈骗犯之余,冷静下来想想,会发现另一个重要但不起眼的细节:这通诈骗电话之所以能骗到女孩,是因为就在前一天,她确实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并称钱过几天就能发下来。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来说,这个与现实如此严丝合缝的骗局,实在太有迷惑性!

  可是,骗子是怎么知道女孩母亲的电话、并且至少知道这个电话属于一个有高考生的家庭呢?同样是在山东临沂,另一个女孩小芹也遭遇了电话诈骗,家里东拼西凑的6800元学费被骗光,只好向学校办理休学手续。而徐玉玉的不少同学也表示:他们都接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可见,这种电话诈骗模式之普遍、之猖狂。但如果不是徐玉玉事件,也许仍然不会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近年来,“大数据”的概念非常火,大规模地搜集、整理、管理数据信息,通过“加工”让这些信息为人类服务,本来是非常好的理念。但是,具体到实施过程中就会发现:数据的提供方“个人”,与数据的使用方(商业组织、政府机构等主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关系。如果不加限制,结果很可能就是数据的使用者肆无忌惮地攫取信息,而数据的提供者对个人信息毫无保护之力。除非一个人能拒绝绝大多数的现代文明,从不使用任何银行服务、从不使用任何互联网服务、从不购买火车票、飞机票……但是,你总得上学啊。在这个对信息充满渴求的社会中,似乎哪一环都是泄露的漏洞,但你又永远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泄露的。

  骗子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但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似乎非但没有让他们收敛,反倒成了他们“拓展业务”的武器。那么,难道只能等着诈骗成功实施后,再去立案侦查、挽回损失吗?有没有可能在源头就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增加犯罪的成本、让犯罪行为难以实施呢?这个问题,也是各个国家都在关注的问题。

  虽然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美国的做法也许可供我们参考。

  早在1974年,美国就通过的《隐私权法》,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之后,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领域或行业,又陆续出台了《消费者网上隐私法》、《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电子通讯隐私法案》、《金融隐私权法案》、《公平信用报告法》、《健康保险隐私及责任法案》等法律法规,采取分散立法的形式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

  除了保护好个人信息外,美国还在致力于将“大数据”的成果提供给普通人使用,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例如,这两天在网上热传的文章《王宝强有九套房,为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有美国那一套》,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一些政府和商业网站,每一个普通网民都能很容易地查到某一个社区的房价涨跌、居民概况、犯罪记录、教育水平、当地官员收入、政府经费预算……等等。想象一下,这些信息能为网友带来多大的便利!

  当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并不完美,但仍然值得我们参考。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个人隐私的法律出台,在执法层面就更是难以要求。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个人信息非常容易泄露,而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最后被谁使用了也难以追究;普通人很难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却被迫为某些主体提供着信息。这种“大数据”,难道不是畸形的大数据吗?这样的“大数据”,在夺去了一个临沂女孩的生命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侵害着其它“临沂女孩”的利益,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再不对这种“大数据”模式加以规范,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成为受害者。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