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版“娄门”碑重现

2016年06月13日 15:24:07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48年版“娄门”碑

  娄门是苏州古城先后出现的12座城门之一,1948年重修时,当局曾在城门上方嵌入一块花岗石“娄门”碑。5年多前,这块碑曾一度神秘消失。在娄门老街一位有心人的苦苦寻找下,它终于重新浮出了水面。

  最后一次见它还是2010年初的事

  中国民族建筑学会会员、苏州文史研究者沈兰生,是1948年版“娄门”碑在公开场合消失前的最后目击者之一。2010年元旦,他偶然路过阊门外北码头护城河边,发现一块刻有“娄门”字样的碑刻。在他的印象中,当时这块碑躺在许多花岗石石块中,看上去并不起眼,“娄门”两字是横写的,刻痕很深,看上去很清楚;右侧竖刻着“民国卅七年苏州重建”9个小字;左侧是书写者的落款,字迹较为潦草,依稀可看出此人姓王,姓名下还刻有一枚方形印章。

  沈兰生查阅《苏州市志》并多方打听后得知,1948年娄门确实进行过重建,这块碑刻原先就嵌在娄门城门上,后来可能在1958年拆除城墙时掉入护城河,2003年被人们打捞起来,存放在东北街128号灵迹司庙院子里。2009年底因为修庙,该碑被工人卖给了收旧石材的人,才被运到阊门外北码头的护城河边,那里正是旧石材的临时堆场。

  鉴于1948年版“娄门”碑见证了娄门的历史变迁,是苏州城门的重要物证,沈兰生立即将情况反映给苏州碑刻博物馆。遗憾的是,碑博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那块“娄门”碑已经不见了踪影。

  苦寻一年半有心人终于找到藏家

  此次重新找回1948年版“娄门”碑的人叫严命刚,从小在娄门外大街长大,见证了那里的沧桑变迁。看到当地永安桥、永宁桥等古桥梁和砖雕门楼、老宅先后被拆,严命刚十分惋惜,一直琢磨着如何进行记录,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

  2014年底,刚刚退休的严命刚开始专门搜集娄门外大街的资料,确切地说,是过去的娄门外大街或者说“娄门老街”的资料,但凡当地的老人、老屋、老桥、老街的照片,建筑的构件,证件、字据、契约、印章、介绍文章,他一个都不放过。

  去年初,他从网上看到了沈兰生反映1948年版“娄门”碑的资料,立刻想到,这块碑原先所在的位置,就是娄门外大街的起点,对娄门老街有着特殊意义,应该设法把这块碑找出来。

  为此,严命刚辗转找到沈兰生了解情况,又赶到阊门外北码头护城河边寻访,向搬运石材的工人打听,但都没有打听到“娄门”碑的下落。

  严命刚并不气馁,但凡他认为有可能知情的人,他一个个问过来,先后打听了近百人。今年3月,他又专门印了100份宣传单,四处分发。最终,一个好消息传来:这块碑藏在一个正在上海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手里。

  “第一物证”见证娄门老街变迁

  经过联系、接触、多次洽谈、落实购买经费,最近,严命刚终于将这块碑重新运回了娄门,放在了朋友家。

  昨天(6月1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这块碑。碑刻的情况与沈兰生的回忆基本一致,只是碑刻右侧竖刻着的字是“民国卅七年九月重建”,而不是“民国卅七年苏州重建”。对于碑刻的书写者,查阅过《苏州市志》的严命刚认为,应该是王介佛,此人时任吴县县长,由他出面为城门题字,顺理成章,而且从字体看也像“王介佛”三字。

  经测量,这块“娄门”碑宽1.08米,高0.48米,厚0.16米。按体积计算,重量约200多公斤。

  严命刚表示,娄门老街遗物、史料是全体老街居民乃至苏州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他将妥善保存此碑,让它作为见证娄门外大街变迁的“第一物证”。此外,他已公布了对外联系电话号码13073386922、开通了“回望娄门老街”微信群,将通过这些渠道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继续搜集资料,在电脑上建设“娄门老街史料信息库”,条件成熟时将举办“娄门老街”史料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