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想做回孩子,却把孩子逼成了我们?

2016年06月01日 13:45:2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戚若予  

  谁是“我们”?我们,是孩子们的家长。

  明明是孩子们的儿童节,可看看我们的朋友圈吧:节日快乐的问候此起彼伏,各种萌、各种抱、各种表情、各种礼物你来我往,以过节为由约今晚一聚的大有人在,而装满童心童趣的段子则直接把我们送回了小学或幼儿园。

  我们抢着过孩子们的节——以成人的姿势和心态,我们抢着过节的热度和迫切,似乎并不输于孩子。我们有意无意地以这种方式来刷回曾经有过的青葱和天真无邪的存在。

  是,我们止不住地追忆童年。并且借着这个日子,让怀旧喷涌而出。我们扮嫩是自己觉得或被别人觉得“老了”,这种感觉让我们感到……不甘心。不自在。

  是,我们想做回孩子——不仅是这个日子里的嬉闹。作为家长,我们有太多、太重的责任,有太杂、太烦的事务,有莫名的恐惧、无奈的抗争,和抗争后的无奈。我们很用力,却无法看到确定的未来。

  好累!这是我们的集体情绪。从前慢的共鸣,在我们中像流感一样传染。母亲节的网络表白,其实也并不在乎母后知道不知道,只是想让自己:回!到!从!前!

  而从前,我们,是孩子。

  至少,我们、或我们中的许多人,有意无意地用包括过儿童节在内的各种形式,试图从现实中逃逸——有的是片刻,有的是长远。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我们中的许多人,同样有意无意地用各种方式和手段,逼着孩子去适应这个竞争的成人社会,逼着他们去冲刺、去拚抢、去创赢未来。

  因为自已输了,所以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因为自己憋屈,所以要孩子光鲜;因为自已改变不了教育的畸态,所以不惜忍着痛将孩子也削成畸态、让他们去“适者生存”。

  曾经有一位母亲,为学业三天两头痛扁孩子,而每当看到身上带着累累伤痕的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碛,又会搂着娃痛哭自责。直到又一次下重手将孩子打得几乎咽气,被邻居报警刑拘。警察在讯问时才发现,原来她从小就是因为成绩不好每每被父亲家暴,经常被打得死去活来。

  黯然的轮回中,一届又一届的我们,有多少人就这样变成了自己曾经十分痛恨、十分厌恶的样子?

  还有一位已经带着孩子移民的母亲对我说:外国孩子最大的特点是眼睛里有光。你能看到他们眼睛里的光亮,就象能看到他们鲜活的模样。而即便是已经出来读书的中国孩子,尽管考试成绩比外国孩子好,却大都是眼神散乱黯淡,没有灵光。

  还是这位母亲,发出深深的感叹:我是多么想在儿子的眼睛里看到那种光啊!

  我说:他们有光!每一个孩子,他们的眼睛里生来就有光。所谓赤子之心,就是纯真良善,就是明净无瑕,就是瞳仁里的光。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就是光;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求知本能、探索本能和行动本能,就是光。

  恰恰是在我们以爱施予的逼迫下,孩子的双眸逐渐失去了光亮。我们恨不得孩子一考就是满分、一跃就是名校、一赛就是金牌、一夜就能长大。我们做了太多精心的设计——从补习班到学区房,我们把自己神化为孟母,然后被“三迁”感动得涕泪交加。

  有谁关注到孩子眼睛里的光?一双只盯着习题的眼睛不需要那种圣洁之光。再说,是我们把孩子逼成了“我们”,我们的眼睛里,有光么?!

  就算我们象孩子一样过节,我们也要记住:

  上帝说:要有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