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记者手记|关注两岁被弃女童:不要轻易做道德审判,你们不是他们

2016年05月06日 15:04:0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杨威

  (作者杨威,江苏城市频道首席记者,南京小希望之家公益组织理事,全程关注女童遗弃事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晚上我和女儿去散步,四岁的女儿突然躲进我怀里,她说,妈妈,我害怕。我抱过她说,不要怕,妈妈会保护你,这是每个妈妈都会说的话。

  谁能想到,有一个妈妈却遗弃了自己两岁雪白粉嫩的小女儿,还是千里迢迢跨省从江西赶到南京来遗弃。当警官问起这个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老远来遗弃自己的女儿,她的回答竟然是因为感觉南京人比较有爱心。

  这是我们夜班记者李强4月30号晚上发来的照片,看孩子白白嫩嫩衣着整齐,我以为是哪个粗心的妈妈不小心带孩子出来游玩走散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零距离官方微博发布了相关信息,是当时所有媒体里唯一给孩子照片打了马赛克的。未经父母允许,未成年的孩子必须打马赛克,而即使打上马赛克,家长也能凭借衣物找到丢失的孩子,同时也能避免孩子在找到家长后照片二次传播惹麻烦。一个晚上我都没睡好,凌晨一点,三点,我分别给派出所打了电话,询问事件进展。

  第二天,5月1号,一大早六点钟我又给派出所打电话,警方和我一样,善意猜测是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对接有误,爷爷奶奶以为孩子在父母家,父母以为孩子在爷爷奶奶家。我的微博第一时间转了警方的猜测,但等了一天,依旧没有家长来找,我隐约觉得不会是走失或者家长交接有误那么简单,于是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在众多媒体中,我个人的微博和零距离官方微博的转发,都是打着马赛克的,有粉丝网友因此质疑我们,是寻人重要,还是马赛克重要,但我仍然觉得:这个孩子已经不是走失那么简单,如果涉嫌遗弃,更要给孩子打上马赛克。

  第三天,五月二号一大早,六点钟,南京同心未保中心李蔚打电话说,杨威,我发现宝贝回家网上有一张照片,一个爸爸找女儿的照片,和这个两岁女童特别相像,于是我立即与这位远在深圳的爸爸联系上,就连这位爸爸都说,女童很像他的女儿,但为进一步确认,需要跟孩子通电话,我也把这个信息在微博上及时更新,但最终确定女童不是这位爸爸要找的女儿。

  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关注玄武警方的官方微博微信,到中午12:40分,在玄武警方官方微信的跟帖里,我看到了警方确定这个孩子被遗弃,于是立即更新了微博,并@南京零距离官方微博。因为当天还在五一假期,孩子暂时被送到玄武区锁金村第一幼儿园园长陈琪老师家里,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可是被遗弃这三个字,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众多关心这个孩子的好心人。

  第四天, 五月三号,五一小长假结束的第一天,我们的记者立刻与玄武警方联系,确定孩子会被送到南京儿童福利院,并且在福利院有了她的新名字:小薇。

  就在我们以为小薇这个名字会伴随她一段时间,直到有爱心人士领养的时候,剧情发生了大反转——5月4号,玄武警方发布了最新消息:南京玄武警方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跋涉千余公里,终于在江西某地找到了孩子的父母。面对民警,孩子的父母痛哭流涕,用他们的眼泪表达对自己行为的忏悔。5月4日凌晨,警方将孩子父母带回南京。

  这样一条微博,因为发布及时,也因为大家对孩子的关注,在一天的时间里,点击率就超过了24万,跟贴1200条。零距离节目当天也在领导的布置下,打通了版面,做了卞说卞聊特别版访谈节目:关注2岁被弃女童。当天零距离官方微博做了微直播和微博调查,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网友的热烈参与讨论。

  现在,孩子的父亲被拘留,母亲取保候审,孩子目前还在儿童福利院。今天,我和记者季节去看望了孩子,并按照心理学家张纯老师的建议给孩子带了一个大大的毛绒玩具,张纯老师说,孩子这几天一定会受到心理上的伤害,这个大毛绒玩具可以增加安全感。我们还带了孟非妈妈捐出来的孟非女儿的芭比娃娃和崭新的彩笔给孩子。

  到了福利院,院长朱洪说,孩子去睡觉了,而且建议我们不要过多打扰孩子,孩子目前有专人带着,陌生人不要过多看望。我们把玩具转交给保育员,远远的看了一眼孩子,没有打扰也没有拍照,因为我一直记得在卞说卞聊访谈中,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立法研究所所长刘克希老师的一句话:儿童利益最大化。

  最终,孩子可能还是会被爸爸妈妈带回老家,可是已经被千里迢迢处心积虑抛弃过一次的孩子,如何才能避免被二次遗弃?父母已经抛弃她一次,家庭状况几乎无法改观,四个孩子,她是最小的,父母又因她获刑,难免不会迁怒于这个孩子,孩子回家以后会面临着什么呢?

  我在微博里发出这样的担心后,南京博爱妈妈群爱心妈妈顾蕾给了我这样一个建议:“如果把孩子送回父母身边,能否与当地民政部门、妇联及基层部门取得联系,形成监督机制,避免二次遗弃,我们愿意配合去做这样的工作!”南京真的是博爱之都。

  关于这件事情,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警方究竟如何找到孩子父母的?这个家庭真实情况如何?为什么要遗弃孩子?除了出此下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出路?面对种种疑问,有学者建议:不要舆论审判父母,也不要穷追猛打询问抛弃原因,我很赞同。我告诉自己,不要轻易做道德审判,你们不是他们。

  其实,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这对父母平时对孩子是很尽心尽责的,遗弃地点选在南京,也是考虑了这里更有爱心,而不是随意遗弃认其自生自灭。这对父母既有其可恨的一面,但也有可同情的一面。

  在每年无数遗弃行为当中,这个孩子已经够幸运了,不要把关爱搞成煽动仇恨,就这件事而言,解决问题,理解当事者,化解可能的进一步伤害才更重要,不要自认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者,而要有同理心,同情心,试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有句话还是要说,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在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社会中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