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娱评:《大唐玄奘》如何把史诗给写成了尴尬

2016年05月06日 10:49:1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绿流三千里

  (作者绿流三千里,豆瓣阅读作者,猫眼电影特邀影评人;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唐玄奘》作为历史传记片,观众对它最大的期待就是看看真实的唐僧和《西游记》中的唐僧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但是结果看到的却是毫无说服力的情节,以及无处不在的主角光环。

  在历史上,玄奘西行并没有得到唐皇的允许,严格说属于偷渡,被官府发现是会被抓捕或遣返回长安的。可是在影片中,他第一站遇上凉州总督,直接就把他放了。第二站遇上瓜州太守——罗晋这个扮相真是帅得一塌糊涂——这一段剧情也莫名其妙得一塌糊涂,简单的几句对话,太守就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把他放了。然后过五峰,本来都被守将抓住,结果他俩谈了几句人生,又成功过关。接下来的路程中,除了大自然带来的灾难外,他都走得顺遂极了,即使遇上高昌王这种死缠烂打不让走的,都很快被他征服被他感动,他通关的方式也只是前面的升级版而已。打游戏都不带这么顺畅的,真是好人一生平安啊。更奇怪的是,影片中的配角们动不动就为他双眼含泪,仿佛感知到了他强大的信仰之光。然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完全没有做出能打动人的行为啊!

  编剧没能创造出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情节,演员的表演也是大写的尴尬。黄晓明饰演的玄奘,虽然在细节动作上的表演是到位的,比如端碗饮水的方式、比如在沙漠中舔干净手指上最后一滴水的急切。但是,一到面部特写就让人出戏。一般认为高僧的表情应该是平静的,眼神应该是澄明的,而黄晓明的眼神中却充满了企图心。或许他是想演出高僧接近于凡人的一面吧,但是他却没有演出高僧不同于凡人的神圣的一面。好吧,演技是能力的问题,可是你态度也大有问题好吗。每次一到了玄奘讲梵语的镜头,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演员的嘴唇几乎都没有动。表演都不走心,要让观众买账就更难了。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影片在结构上还是不错的。首先关于玄奘身世的介绍就干净利落,很快就进入到主题——西行之路。然后用了一小时左右讲述玄奘从大唐前往天竺历经的各种艰难险阻,最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留了不少时间呈现玄奘在天竺研习佛学的场景,并交代了他回大唐后译制经书的事迹。总的来说,影片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完整地展现出玄奘对佛教的贡献。

  影片的镜头也很美的。比如开端就非常漂亮:首先出场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名印度学生,他到图书馆中查阅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的记载,他发现康宁汉姆是依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发掘了那烂陀寺的遗址。然后时间向前推移到十九世纪,镜头中出现那烂陀寺遗址的挖掘现场。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就到了公元七世纪,那烂陀寺宏伟壮观,绿树如茵,一片静谧之中走来一位双手合十、黄衣坠地的中国僧人,这便是在那烂陀寺求取真经的大唐玄奘。几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镜头成功地把观众从现代引领至古代,从中国的电影院入戏到大唐西域和古印度。

  整部影片最大的优点还是画面漂亮,光是艺术指导王家卫这几个字,就直接扔你一脸的视觉享受。片中在甘肃取景的几个地方我都去过,现场的感受也没有影片中航拍出的那么壮丽震撼,看得我脑中滚动播放一条弹幕——经费在燃烧。

  这些场景,绝对都是BBC纪录片的水准了。不过,真的每个镜头都需要那么唯美吗?过度的美化反而削弱了真实感和艰苦感。例如黄晓明和蒲巴甲在敦煌魔鬼城聊天的那一幕,影片为了俯拍出魔鬼城全景,竟然让两位主角坐在高高的巨石顶上聊天。那可是沙漠啊,热得要死,聊天不躲在石头脚下的阴影处,反而坐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你们考虑过玄奘的感受吗?

  这部电影,作为历史传记片,历史的真实感和人物的真实感都没有达标;作为佛教题材片,本该给人以宁静崇高的感觉,到最后却看得人内心焦躁只盼着早点结束,一些佛教上的概念也没有讲清楚。本来是史诗片的框架,却因为没有好的情节做支撑,成了每个环节都雷同的流水账,最终只让人记住了片中的唯美风光,从此江湖上有了一个新的名词:PPT电影。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