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女子酒店遇袭评(一):什么让忧虑蔓延?

2016年04月06日 15:20:2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毛俊

  (作者毛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家酒店致歉声明)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和微博里,很多女同事都分享了女子酒店遇袭的消息,不仅转发,还配上了好几个“太可怕”的文字评论。更有甚者,翻出一大堆“自救常识”和姐妹们分享。我问一位女同事,平时不也出差惯了,怎么突然间“细思恐极”了呢?她说,以前出差住各种旅社,也曾担心过安全,而这一次,想想自己有时住的条件还不如事发酒店,算是彻底把内心深处的忧虑全部释放出来了。有同事甚至说,以后出差不仅要有勇猛的男同事陪同,还要有能住一间房的女同事作伴,否则,万一大半夜房间内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我想,在这些讨论的背后,可能已经不只是忧虑,而是潜在的恐慌。一种对光天化日之下叫天不应的恐慌,一种对“优质酒店尚且如此,便捷连锁更是如何”的恐慌。而更遗憾的是,从不断刷屏的同质化消息中,我能感觉到,这种忧虑恐慌有蔓延的趋势。

  最近,有不少报道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效应,例如上个月非法疫苗案件带来的恐慌。疫苗关系健康,但对不法疫苗的监管力度和信息公开的及时程度,又让人信心不足。可以说,疫苗案件中客观的报道不会造成恐慌,不对称的信息披露才让恐慌四溢。与此相似,酒店遇袭事件被一波又一波地刷屏,人们的担忧焦虑甚至恐慌也并非源自事件本身,而是源自看不到突破口的无力感。在这个事件中,顾客、路人和酒店服务人员中的任何一方,在当时的情景下,都找不到解开难题的正确姿势。

  首先,女子觉得无力,因为在首都一个不错的地段,一家不错的酒店中,居然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袭击,虽有路人和店员在旁,得到的有效援助却少得可怜。其次,路人也觉得无力,毕竟没到拔刀见红的地步,自己就算帮忙,也不过是适度拉拉架。何况在以前的诸多报道当中,好心制止夫妻纠纷反被对方合体辱骂的屡见不鲜,路人又该如何是好?至于店家,我甚至怀疑他们有没有接受过处理类似事件的培训,除了第一时间报警,他们真的知道如何保护房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吗?事实证明,店方的现场应对十分业余,事后回应更是让人失望。

  路人也好店方也罢,在没有弄明白暴力事件究竟是不是家庭纠纷的情况下,不便过多干预,这是中国传统观念使然。但我不这么认为,中国的确有句古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还有句古话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让正义感萎靡,让无力感和恐慌感蔓延的不是别的,正是生命安全保障规则在人们心中的缺位。

  产生纠纷的双方是夫妻,就可以暴力相向了吗?新反家暴法明确说明,任何人都有必要以及时合适的方式对家暴行为加以制止。更何况如果只是陌生人间的纠纷,情况岂不更加严重?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就是报警和组织保安制止暴力行为这么简单的动作,却让所有人不由自主地犹豫。大家在犹豫什么?犹豫女子是不是应该被打?犹豫自己制止暴力是否正当?还是犹豫即便我做了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但社会规则未必能保护我不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遇袭的女子在微博中说,非常感谢当时依然伸出援手的好心人,虽然他们只是拉住了自己的手,但在那种情况下,在这种现实中,这或许已经是好心人能做的极限。

  生命安全保障规则在心中缺位,在现实中也得不到合理的体现。酒店标榜自己的形容词,包括方便、卫生、经济、舒适,但却鲜见谁说自己安全。并非酒店和旅客不注重安全,而是所有人都觉得安全是无需赘言的基础保障。如果陌生人能在酒店内对我进行袭击,如果洗完澡我发现门缝又多了几张小卡片,如果我报了警但却不知道他们多久能赶到,如果我有困难而店员却只能束手无策,这样的酒店,卫生与否便宜与否就都不重要了。而作为一个外地的消费者,我除了看看挂在墙上的营业执照和卫生等级ABC,对于酒店存在的安全隐患却无从评判。有什么办法和规则,能让这些隐形但重要的指标显现出来吗?

  酒店看似是一个个独立房间构成的空间,其实也是一个陌生人的大团体。遇袭旅客,遇袭旅客的邻居和旅店的店员中间,往往只隔着一堵墙一扇门的距离。不能在一些基本规则的上面达成共识,不知道明天,哪间房子里的人会成为下一个遇袭者。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