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女生节,是女性意识的另一种提醒

2016年03月07日 18:15:2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四十岁的女性,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再装嫩,偶尔别人夸我年轻时,我也不敢扬扬自得地让人家猜我多大,而是迅速自报家门。想想看,我明明四十,人家要是说“你看上去真年轻,绝不会超过四十五。”双方得多尴尬。但是,我还是很不自觉地跟闺蜜们一起自称“女生”或“女孩儿”。我并不反感那个从校园传出网络上兴起的自创“女生节”,尽管“女生”们是希望跟我们这些“妇女”划分一下界线的。

  这种心态,有什么不好理解?

  千万别说“妇女”泛指一切成年女性,妇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已婚女性。而婚姻和生育给女性带来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婚姻前后对女性的要求都不一样。女生们的切割,其实是对这种变化的反感和抗拒。比如,今年有年轻女性就明确说,她很反感单位发的三八节用品,又是洗涤用品,仿佛女人天生就该为全家人洗衣服似的。

  再比如,一个朋友还在哺乳期,先生就跟她说,咱们以后生个小二子吧,她顿时郁闷了,甚至加重了产后抑郁。突然有一天,她醒悟过来,为什么先生会认为带孩子很容易?因为关于带孩子,她先生只负责每天回家逗孩子玩一会儿,当然觉得带孩子很轻松。后来,她每天夜里起来喂奶,都一定把先生叫醒跟她一起忙,先生这才明白,原来自从生了娃后,太太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另一个朋友刚生了小二子,孩子爹每天夜里被老婆叫起来喂孩子,终于忍不住抱怨说,小二子真烦,远不如老大乖巧,老大当年就从来不起夜,听得一家人哄堂大笑。哪有孩子夜里不闹的?只是当年他从来都是那个一觉睡到天亮的人罢了。

  为什么年轻女孩儿不喜欢三八节,因为这个节日,并没有让她们觉得与有荣焉。三八节,对大多数女性来说,一直就是发点卫生用品,或是被组织参观之类的活动,要不就是参加表彰会,最多最多,有些单位给女职工们放半天假——这个福利,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以至于,有些学校放半天假,结果却造成那些没有假的孩子妈妈直挠头,不知道这半天时间,该把孩子放哪儿。

  发点卫生用品,不代表女性地位在职场上就平等了——没看到女性求职时要用“已育”来做筹码吗?有些学校给女老师放半天假,也不代表女老师的权利就不被侵犯了——没看到有学校居然要求老师签合约时必须答应上学期不得怀孕的条款吗?

  至于婚姻,虽然大家都认同这是一份责任,无分男女,但问题是,今天女性承担的这份责任里隐含的成本,基本上是要女性自己消化。一个家庭里丈夫分担家务劳动,人们会夸赞,这个男人真不错。这里的潜台词是,家务劳动是女人的事,男人肯做,是在帮女人,所以才需要赞扬。如果是份内事,还用是着夸吗?而女性生育所带来的无论是职业危机,还是收入降低,以及健康上的风险,都被视作理所当然。

  女性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也没什么关系,问题出在,当女性承担了更多责任的时候,仍然面临被矮化、被不屑、被嘲讽的对待。

  就说消费吧,在三八节前,有消费数据显示,女性网民不足一半儿,但是消费力已经占据了62%。看到这个数据,人们会说什么?——“女人真败家!”“女人是购物狂!可问题在于,女性消费,一定是为自己消费吗?当然不是。在美国,有85%的家庭购买决策由女性决定或影响,这一数字在中国是75%。同美国一样,其中50%的男性产品也由女性购买,更不用说为孩子的消费了。另有调查显示,至少百分之七十的家庭,都是妈妈在照管孩子,不仅生活,还有教育,里里外外。爸爸们觉得亏欠了吗?男人们说:女人就爱瞎操心。  

  其实,不管什么节日,商家们从来都不会在意节日真正的涵义,怎么有利于促销怎么来。情人节等于卖东西,春节等于卖东西,母亲节等于卖东西,大概唯一不好大肆促销的就是清明节。这倒不是消费主义对妇女节的入侵,这是商业文化对一切节日的异化。即使没有女生节替代妇女节的说法,这个节日也一样围绕消费转。

  从这个角度看,女生节的呼吁,反倒是让人把目光从习以为常的过节方式里拔出来,看向女性对自身定位的新需求。这种新需求与叫什么不重要,叫女生不代表年轻,叫女神女王,不代表平等。它很可能是在试图戳破一种掩盖和幻像。年轻女生反感“妇女”这个称呼,反感“发洗涤用品”的暗示意味,反感一到年龄就必须嫁人的生活规则,反感“女神或女汉子”的标签,就是因为受到更多教育的女性,意识到自己是并非只为别人而活的独立个体。这种意识,难道不好吗?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