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论文抄袭,“源”来如此

2016年01月26日 14:13:0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扬州中学教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曝出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抄袭事件,最好看的还不在新闻本身,而是评论。各大新闻网站的评论区里,大家要么从技术手段分析此论文何以逃过查重系统,要么从制度角度揭示硕士论文写作的弊端,要么从道德层面批评抄袭者的无行。应该说,这些评论都切中肯綮,而事件暴露的问题更是纷繁芜杂、一言难尽。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笔者自忖无更多资格批评高校教育的现状;所以仅想从中学教育的层面出发,探讨一个最单纯的写作训练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中国人接受的基础文化教育中,有专门为原创性观点写作而准备的写作训练吗?

  撇开以形成基本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小学不谈,撇开提倡观察、叙写身边生活的初中不谈,到了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教学走上台面,我们期待的这种训练应该出现了?不,完全没有。要知道,高中的议论文写作,很大程度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题由多变一,即分省命题逐步减少,全国统一命题重新出现;即便是对分省命题,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作文题要出材料作文的指导意见。

  何谓材料作文?即给学生提供一段话(通常是一个故事或者几句有相关性的名人名言),要求学生的写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这样一来,文章的观点必须从这段话中概括出,脱离这段话的观点,被视为审题不合格。

  虽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命题新情况,可是材料作文委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到2004年分省命题开始之前,它都是语文高考的主流方向。

  这样的题型有它的优点。它能够同时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且能够使用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评分标准进行批改。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这样的作文题不鼓励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材料作了规限,重要的形成原创观点的能力被忽略;既然如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乐于让学生从某些模式出发进行套作仿写。

  学生用这样的题目写个两年、三年的议论文,文章是会写了,思考的乐趣和权利也被褫夺了。

  那么,升入大学以后呢?答案同样不容乐观。

  不必说很多重点大学都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也不必说有了大学语文课也很难有严格的写作训练,即使是专门开设写作课的中文系,也很难集中精力对观点的形成、论文的写作提出详细的指导意见和训练规划。本科生、硕士生们都学习了相应专业和学段的相关知识,可是他们所受的写作训练和思维训练,其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的状况,实在是太多了。

  而他们,都是需要写不止一篇的论文的啊!相对于中学的写作训练而言,大学的论文要求对原创的观点和理性的思考都有更高的要求,可是,大学生相应的写作能力难道是随着年龄和学段的增长从天而降的吗?

  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始于当年读了黄全愈博士所写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提到,他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几乎才学会拼写,老师即布置写论文。刚开始的关于蓝鲸的论文只有三页纸,一页画着蓝鲸的封面,一页只有一句话的正文和一页图书馆查阅书目的索引。越往后,论文写作、话题辩论、课堂讨论、调查研究等诸多教学环节越多,贯穿了从小学开始的整个教育过程。

  最近我又读了介绍哈佛大学所有大一学生必修课——写作课的一篇文章。这门课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教会学生写出规范的学术论文。教师经过规则确定、背景阅读、拟定话题、起草作文和集体讨论的过程,慢慢帮学生理清思维的过程,教会他们最合适的表述方法。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独立思考形成观点并论证的能力,不是朝夕之间即可培养而成,而要经过一以贯之的、系统的教育过程。独立思考的能力本身,是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根据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的论述,这种理性精神,又是人文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写作技术训练层面的问题,更涉及教育中包含的文化传统。我以为中国中学阶段现有的作文教学,其批判性的理性精神不足,人文性缺失,而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为圣人立言的传统科举模式却未能消散。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论文抄袭现象可以说其来有自。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