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书人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为何被热捧?

2016年01月14日 10:44: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扬州中学教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京书人教育培训中心某老师所谓“潜规则女家长”的消息传来之后,我直接就蒙圈了——我写教育评论,可评不了娱乐圈新闻呀?从标题来看,这无论如何不是一则教育新闻,这是狗仔队喜欢的狗血八卦。

  再往下细看,大体明白了:目前各方纷至沓来的信息各执一端,俨然一个罗生门困局。

  必须声明,在没有完全掌握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我愿意并也只能先采取无罪推定的立场,即,某老师是被冤枉的。这样我可以撇开纷繁的事实判断而走向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某老师会被这样的黑招攻击?

  从动机来考虑,最有可能做出如此行径的,是书人教育培训中心的竞争对手们。从而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一家号称“民办非盈利”的教育机构,简直光荣正确人畜无害,为什么会招致对手如此嫉恨?新闻里说得也很清楚,书人的证书和名校入学的认可直接挂钩,生源链衍生出利益链,“家长们甚至觉得书人的考试比学校的考试更重要”。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根本不是一个“何必曰利”的时代,这是一个“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为名来,皆为利往”的时代,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君不见,各地小升初虽逐年禁止考试,各地高中录取虽逐年按地段分配计划,但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却依旧逐年加重,无法遏止!为什么?因为比较无处不在,分数深入人心。基于这样的考虑,往教育机构投点钱,又能算什么呢?

  所以,书人们成为新闻焦点,就不难理解;而教育培训机构们被热捧背后的原因,就更加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一是家长们盲目从众心理的任意扩大。在没有培训班的年代,孩子们放学了都野在外头,这种几十年前习以为常的情景在今天竟如此稀缺,不得不说教育和人心都在生病。如今的情况是,大家都在上培训班,你家不上,就被孤立了。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师范生出身,明知这样不好,却也向我叹道:“我大概也只能坚持到今年(不让孩子上培训班),明年就不好说了!”业内人士尚如此,更何况那些对教育和培训班不明所以的家长呢?虽然,据我女儿说,他们小学生上的培训班,大概也就是有人指导着写写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是生存焦虑带来的虚高恐慌。要说家长们完全盲目从众,也有点不公平。因为很多人都会理直气壮地说,现在找工作这么难,生存压力这么大,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多一分把握呢?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在起跑线呢?有点道理。但这样的观点,仍然局限于吃饱穿暖的低层次人生需求,忘记了孩子也需要更高层次的激励,忽略了人生找到适合安放自己的位置比世俗层面的高地位更重要,也完全没有想到,赢在起跑线却可能会输掉人生,因为人生是长跑啊!

  三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渴求。无论我们怎么呼唤,都必须承认一点,社会上教育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还远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分数可能是调整各方差距的最好杠杆,而在如今这样的杠杆被行政命令强制取消的情况下,公众对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热捧,则反映了另一种耐人寻味的倾向——分数虽然取消了,但高下比较仍然存在啊!为了变得更优秀,孩子你还是得吃苦!

  当优质教育资源在公众眼里只是兑换分数和成功的工具时,我想对这种不合理的逻辑作不合时宜的发问:你们真的理解和关心什么是“教育”吗?把孩子送到声誉隆重教育培训机构,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了吗?

  客观地说,优秀的培训机构有着不错的师资,更有名校入学的“资格认证”。但是,一切过程的处理都会直接地指向分数,自然会影响教育过程中应有的种种曲折迂回。

  我曾到本地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给他们的教师赛课做评委。发现这里的课和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师们的授课目的明确、知识点清晰、直指考试,却鲜有拓展生发。也难怪,毕竟孩子们到这里来,是为了提高成绩,“节外生枝”的授课,大概会被视作没有效率的行为。然而,在一所正常的学校,虽然也有应试的压力,但从文化课到课外活动再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一系列的过程和生态的营构,才是全面的教育应有的含义。我在这里不敢有丝毫轻视教育培训机构老师们的意思,只是说他们在这样的平台和目标诉求下,会受到诸多掣肘;而家长们重培训机构轻学校的本末倒置,也更值得反思和批评。

  资源、环境固然是生存质量的客观前提,人心强大与否,认识清醒与否,则也是决定孩子们未来的走向的重要因素。某老师受到恶毒人身攻击,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即便事实相反,也能证明我所说的结论;而我更愿意关心的,是事件背后的生态和深层次原因。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