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教师会不会像医生一样成为“高危职业”?

2015年12月10日 16:59:5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雷辉

  (作者雷辉,“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班主任滕某,近日在办公室约谈学生龙某及其家长时,被龙某持水果刀杀害。

  人们在震惊、悲痛、愤怒之余,更多的是不解。滕某不是不近人情的严苛老师,龙某也并非调皮捣蛋的恶霸学生。二人无冤无仇,滕某对龙某甚至可以说是关怀备至。可就是这名“不起眼、不闹事”的尖子班学生,将“认真负责、个性温和”的优秀班主任残忍杀害。

  因不是理由的弑师,这样的事件不是第一回发生。今年10月,邵东县廉桥镇一位小学女老师被害身亡,3名犯罪嫌疑人分别只有13岁、12岁、11岁。弑师原因令人唏嘘:因偷零食被发现。同在10月份,长沙也发生一起弑师案,一名学生因半夜外出上网被老师发现发生口角,于是在附近超市买了一把水果刀将老师捅伤致死。

  比起弑师行为本身,弑师原因的随意性与无端性或许更为可怖。这意味着,很多老师处境凶险,保不齐哪一天就会突降横祸。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学生为何心狠手辣、漠视生命?他们的反社会、反生命人格因何而来?如果任这一类学生放逐与沉沦,教师也许会步医生后尘成为又一“高危职业”。

  不能不提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家庭的引导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子女如何看待生与死、善与恶,都在于父母怎样教养他们。可是当下家庭教育的缺位与错位比比皆是。有人不愿教,宁可忙于应酬,也不陪陪孩子。有人不能教,出门打工在外,教子鞭长莫及。有人教不了,不懂教育规律,成为“虎妈”“狼爸”。

  不能不提学校教育的错位。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部的教育活动都要关注人性、尊重人性、高扬人性。当下学校教育却偏重智育与知识传授,把分数视为起点和归宿,“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偏离了教育的本源, “以人为本”失之空洞。在高强度的知识学习环境中,学生沦为整齐划一的考试机器,人性发育与生长的空间逼仄狭小。

  中国广袤的县乡地带,是家庭教育缺失与学校教育错位的交汇点与重灾区。县乡儿童常常是留守儿童和半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家庭教育的缺位与错位更加严重。县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意味着这里的学校应试教育浓度更高。弑师的龙某就是一个典型。其长年打工在外的父亲说:“我读书少,只读了四年,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才叫教得好。我们对不起这个学校,这个老师……”个中无奈令人心酸。龙某弑师的导火索,也是因为成绩下滑被老师约谈家长。

  如果无视县乡地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改良,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庞大群体。杀害老师的这些邵阳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沉迷暴力网游或玄幻小说、性格内向孤独,他们杀死老师之后,或者接着去网吧上网,或者拿起手机看小说,被抓后表现得也很冷漠,“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我从来没把他(滕某)的命放在心上”。

  杜威说:如果今天的学习方式依然如昨,我们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明天。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上世纪的忧虑,在今天依然响彻时代。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做的其实很多。比如政府向基层倾斜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县乡学生也能接受更加均衡的教育,实现全面发展。比如老师尽自己所能逐步改良教育与教学方式,使教育的向度更加多元。比如家长为家庭教育负起更多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说农民工需要归来,很少有人说应重建家庭关系。发展是至上的,外出挣钱是天然合理的;个人实现是不容讨论的,家庭缺失则是其次的。这可能是当下社会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排序。其实,留守儿童对亲身父母的依恋,不是政府救济、社会关爱、慈善公益所能取代的。外出打工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但美好生活其实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前进”。家长有时候需要在打工挣钱与家庭圆满之间做出平衡。温饱有底线,美好则无止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