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长草?插花戴草且由他

2015年09月25日 17:15:53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俞香顺  

  (作者俞香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学不久,我上二年级的女儿就告诉我,他们学校有一个班的男生、女生都插戴了花、草形状的卡子;学生也告诉我,在南京的闹市区、旅游景点,也有许多人插戴花草。看样子,停都停不下来的节奏。

  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说清这种风气是如何起源的,但成都、长沙应该是开风气之先的两个地方。成都、长沙是“巴山楚水”,古代就巫风盛行,神神怪怪的;而且,四川、湖南都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民族服装里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头饰。不过,现在这已经不是地域文化了,而是流行文化了。有媒体曾分析这一流行现象之后的社会心理。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插花戴草这种“卖萌”行为体现了渴望回到童年、释放压力的潜意识,有着普遍的心理认同,所以能够流行;明星在个人微信、微博中晒插花戴草的图片,也引起了粉丝的群起效仿;此外,商家也捕捉到了商机,各种别致的花草头饰层出不穷,也为之推波助澜。

  正值中秋节来临之际,忽然想到,中国古代在五月端午节有佩艾草、九月重阳节有簪菊花的风俗,而中秋节赏桂簪桂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过,现代都市人的插花戴草在形式上与之有相似之处,但究竟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和自然相亲相近,不像我们今天这么疏离。艾草、菊花、桂花“活色生香”,都是自然的馈赠;现代都市人插戴的花草却往往是塑料制品,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其次,艾草、菊花、桂花都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成为具有文化意味的符号。艾草气味浓烈,佩戴艾叶或者用艾叶水洗澡,可以驱蚊防病。菊花药用价值丰富,喝菊花泡制的酒可以延年益寿。桂花清香怡人,可酿酒制茶,也有许多药用。中国古人在端午、重阳都有很多的民俗集体活动,如划龙舟、登高望远,体现了中国社会重人伦人情的特点;而艾草、菊花就分别是这两个节日的文化符号,佩艾草、戴菊花具有“仪式感”。而现代都市人插戴的花草,既没有实用功能,也没有符号功能。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徒有其表”。

  再者,中国古代的民俗有累积传承的特点,用民俗学大师钟敬文的话来说,就是“在时间上是传承的;正是通过代代相传,民俗活动体现并且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然而,现代都市人的插花戴草却是骤然兴起的,它的流行有一个无形的推手,那就是新兴媒体;新兴媒体消弭了地域、群体之间的隔阂、差异,使之迅速扩散。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新民俗”都是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形成、传播的。它并没有文化积淀;其结局恐怕摆脱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周期律”。

  除了节日的香花香草传统,在唐宋时期,头上簪花、插花不仅仅是爱美的女子的专利,文人也热衷此道。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黄庭坚的“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都落拓不羁、让人神往。

  比较了这么多古代人佩艾叶、戴菊花与现代人插草戴花在意味上的区别,完全没有“厚古非今”的意思。借用一句套话:存在即合理,插花戴草自有其社会文化心理基础。而且,如何打扮自己是个人的权利,不妨宽容对待;这种举动既没有伤风败俗、更没有触犯法律,没有必要过分指摘。事实上,我也很乐于欣赏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当我女儿戴上小草发卡的时候,我丝毫也没有“插草卖女”的忌讳,而是乐颠颠地让她摆各种Pose,拍照留念。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