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记者反思采访为何频遭殴打

2015年09月22日 10:36:39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近日,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暗访南京二桥公园现状被打。详情

  新闻被曝光后,二桥公园负责人就情况做出说明并承诺清退委托管理单位,但对于记者被打却尚未做出处理意见。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记者被打事故频发?又有什么样的预防机制?

  对此,我们特邀当事记者和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文/毛俊

  (作者毛俊,“荔枝新闻”特邀评论员,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2015年初直播采访时曾遭暴力阻挠;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江苏电视台某记者在调查南京二桥公园现状时遇袭,这不仅仅是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记者采访遭遇暴力对待的又一个案例,也是全社会暴力倾向和电视记者职业大环境的一个具体体现。

  新闻记者在什么样的采访报道中会遇袭?

  就我所了解,这次遇袭的记者不过是一位身材娇小、为人和善,但又曾多次荣获省级奖项的优秀女记者,已经从业十几年了。本着完成工作、搞清事实的现实需要,这位同行没有任何必要去和谁发生冲突,更别提让机器素材被彻底损坏、人身受到威胁。现在看来,当时他们的调查内容无非是损害了一些见不得光的利益,或是让一些心里有鬼的人心神不宁,再或者,遇到了本身就有暴力倾向、缺乏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的“路人甲”。

  新闻调查遭遇黑色冲突不是什么新闻,二十年前从央视《东方时空》到本台的《大写真》,揭黑幕类型的报道无一不需要记者去克服各种危险,有同行曾开玩笑说,《焦点访谈》的记者的孩子,上幼儿园都需要单独安保。高危题材的记者遇袭,也从不是个例。无论记者最后有没有成功化解危机,一桩又一桩的残酷事实都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很多有正义感的新闻人在坚守岗位,还有不少敢于挑战底线的黑势力肆无忌惮。这次南京二桥公园记者的遇袭不会是终点。

  但是,就像并不是所有的利益冲突都会演变为战争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采访报道(哪怕是调查黑幕类型的采访报道),都不得要面对暴力。有些新闻遇袭事件,其实也是全社会暴力事件扩大倾向和记者地位变化的具体体现。

  从职业性质的角度看,医生和记者颇有几分类似,都是祛除坏的保留好的,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当尽了人事却依旧需要听天命的时候,有时候命运就未必会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几年,频繁爆出的医疗暴力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哈医大到温岭,并不是医生出了什么致命的医疗事故,也不存在生死之仇不共戴天,但在畸形的心理影响下,在暴力观念不断燃烧的作用下,在以往不断出现的医疗事故印象干预下,悲剧就这么发生了。同样,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一些人出于厌恶、恐惧、仇视的心理,在早已看过各种殴打记者的消息后,推推搡搡之间做出出格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殴打医生殴打警察查殴打老师殴打老人都屡见不鲜,记者又怎么会独善其身?

  不仅如此,电视记者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一个因素。以往,大部分人对记者可能还心存敬畏,毕竟当时电视还是稀罕物,大众对电视人还有着不小的仰视,在拿着话筒接受采访时也会紧张,对着镜头,当然不那么敢大大咧咧。但如今情况早就变了。当记者走进社区自曝身份提出采访需求时,大妈可能不会像是多年前迎接稀客一样热情,相反她可能会告诉你,记者有什么稀罕的,见过好多次了,没工夫接受采访。既然如此,殴打记者还怕什么呢?有什么胆战心惊的呢?打的就是记者!

  我一直有一种看法,记者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职业,需要特别的坚守和付出,但它再神圣伟大,也只是一种职业。记者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和环卫工人、老师、医生、警察没有什么不同。谁打都不对,打谁都不对。记者自己拥有扩大影响的力量,但这不能是炒作记者殴打多么蒙冤的理由,我们谴责的是暴力,而不是殴打哪一个职业的人。因为如果全社会都盛行暴力事件,哪个行业都不能独善其身。

  【相关评论】

  知名评论人曹林:对抗舆论监督的破窗效应

  【记者手记】

  被打记者郑丽丽痛陈行业焦虑:劣币驱逐良币,记者何去何从?

  【早前报道】

  记者采访遭殴打!南京二桥公园为何不让游客进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