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展大会返乡嘉宾苏州活动侧记
世界再大,终点是家;走得再远,总有牵挂……昨天(5月21日),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嘉宾纷纷返乡,在苏州短短一天的参观考察,乡音入耳,乡情动心,不仅勾起了心底那抹最深最美的回忆,也对家乡的巨变“眼见为实”,更升腾起为家乡做事出力的激情。
返苏嘉宾们合影留念。
最难忘家乡味道的一碗面
无论身处何方,最念是家乡。
五月的苏州,灿烂的阳光一如迎候儿女的父母一样热切;时令地产水果枇杷吃到嘴里甜到心里,而让更多游子怀念的是家乡那一碗独具特色的面。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家乡味道的阳春面,让我最难忘。”
金立群欣然提笔给家乡人民写下贺语。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生在苏州,说起那些在国外留学的日子,最让他回味的是苏州那碗爆鱼面。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苏州基础设施并不发达,娱乐项目也比较少,而苏式面鲜甜的汤底、酥香的爆鱼成为他最重要的回忆。“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东吴面馆,下班后我经常会在陆长兴里吃碗爆鱼面或焖肉面,一饱口福后我还会在路上散散步,感受苏城的秀美风光。”陈玉东说。
澳大利亚江苏总会会长韦祖良因为爱吃家乡的面条,还准备把“苏州一碗面”推广到澳大利亚。
对游子来说,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乡音。乡愁像酒,时间越久,味道越浓。
庞忠武坐到了60年前的教室里
“当时,为了考上大学,大家都很用功。”在苏州中学,德中文化经贸促进总会会长庞忠武,坐到了60年前的教室里,年过七旬的脸上,露出了少年时代的兴奋劲。红楼还是原来样子,窗户也还是原来的窗户,变化的是添加了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除了在教室里学习,庞忠武还经常到学校里的道山上看书,校园环境特别好,很容易静下心来。他永远忘不了这里的校园时光。
柯军接受苏报融媒记者采访
昨晚,嘉宾们在观看昆剧《牡丹亭》后,与演员合影。
江苏省剧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柯军是昆曲迷心中光彩照人的男主角,昨天上午,经过盘门城墙,却勾起了他的一段心酸往事。柯军告诉记者:“29年前,我就站在这个城墙上给人家拍戏当替身演员,被人一脚踹下去,下面只垫了一些纸盒子作为保护措施。”1988年,柯军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昆曲演员,当时昆曲受重视程度远不如今日,昆曲演员收入不高,日子清贫。但是,怀揣着一腔对昆曲事业的热爱,柯军不愿意转行放弃梦想,便接戏当替身演员,维持生计,以继续支撑自己在昆曲道路上的追求。“现在好了,昆曲越来越受重视,老百姓也喜欢,这一代昆曲人终于可以有尊严地坚持自己的昆曲梦,没有后顾之忧地传承文化遗产。”说到这里,柯军忍不住红了眼眶,声音也哽咽了。
现代传统交融的苏州最美
嘉宾们在退思园参观
昨天上午,返乡参观的部分嘉宾来到吴江区同里镇,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园林退思园,并坐游船、穿小巷,领略水乡古镇的独特风貌。走在同里古镇沿河的老街上,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艺术指导、昆剧名家石小梅感叹地说,苏州古城里也有很多这样河街相邻的区域,她还记得小时候家住河边,到了夏天很方便就能从附近的船上买西瓜吃。“枕河人家,摇橹声声,苏州的大马路没有挤掉小河流,这是苏州历代人的智慧和坚守,这是现代与传统的交融。”
同里古镇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
恰逢周日,退思园中游人如织。进入园中,步移景易。嘉宾们仔细聆听当地导游的讲解,了解这座以“贴水园”特质名闻遐迩的江南园林。“一般导游讲故事,你讲的是文化,真的不错。”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陈国欢夸赞道,“苏州如此现代化的城市,但是仿佛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历史人文的情怀,这是一种传承和积淀,任凭时代发展的节奏再快,人心总需要一方静谧之地,恰恰苏州人通透这样的道理,在喧闹中,以园林的方式保留住了城市最精微最细腻的质地。”陈国欢说,现代与传统在苏州融合得这么好,就是因为这份质地始终没变,它也反过来涵养了这方水土这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