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介: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
资料图:苏州博物馆新馆(来源:姑苏晚报)
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视觉中国图
香山饭店 视觉中国图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贝聿铭的第一代祖先在苏州行医卖药,到18世纪,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誉苏州,更是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等名人,后来,贝氏家族还买下了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10岁时,贝聿铭随家人迁往上海,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后定居美国。
贝聿铭与苏州
在国外,别人问道是哪里人,贝聿铭总说自己是苏州人。百岁高龄的他由于无法亲临2017年的首届江苏发展大会现场,次子贝建中曾代表父亲和贝氏家族赴这场与家乡的约会。虽然他从小出生生长在美国,贝建中却用地道的中文对记者说:“我是从江苏走出来的,我的老家在苏州。”
贝建中的签名
2017年的江苏发展论坛上,美国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作了“追寻现代建筑设计下的中国表达”的发言。贝建中开场即用姓名表白祖国,“我1946年在美国出生。但是我的父亲给我起了一个很有革命色彩的名字:建中,借以表达他对祖国的关爱之情”。
贝建中同时深情回忆了1976年第一次回到故乡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到苏州的情景。我们游览了所有的著名园林,其中包括曾经属于我叔爷爷的狮子林”。
美国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
作为建筑师,贝建中更对在中国参与的建筑念念不忘。贝建中回忆道,“协助父亲建造北京城外的香山饭店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且和中国的同事们并肩工作。这也是我父亲心爱的一个项目。他一直希望能为中国的建筑师们建造一个建筑范例,这个建筑不仅体现了现代感,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我们不仅与中国建筑师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也听取了政府部门的意见,以期能完美表现出‘现代建筑设计下的中国表达’”。
用作品登顶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贝老有很多蜚声国际的建筑设计,比如卢浮宫中的玻璃金字塔,世人盛赞这是“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再比如,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几何图形和三角构成的建筑,成为他建筑作品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
以及非常著名的香山饭店,曾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再如香港地标中银大厦,它形如竹子,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但贝老一直还惦念着苏州,在87岁时他选择把“苏州博物馆”作为他的收山之作。
他用材创新,让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
华裔建筑大师——
从贝聿铭到“贝氏”建筑
当记者来到位于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257号、贝氏建筑事务所所在的大楼,在电梯口正遇上前来上班的贝建中。他身材高而瘦,深色西装枣红色领带,立体的五官并不十分具备典型的东方特征,但一句“你们好”的普通话却发音地道。他随和地招呼大家上楼,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老式圆框眼镜后面弯成一条线,像极了其父贝聿铭,典型的“贝氏微笑”。
走父亲走过的路,事实上并不是年轻时贝建中的第一选择。但从小受父亲影响爱上建筑,最终还是让贝家兄弟不约而同选择了继承父亲的职业生涯:大哥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二哥贝建中和弟弟贝礼中则成了建筑设计师。职业身涯初始,贝建中和贝礼中兄弟俩均供职于贝聿铭联合事务所,是贝聿铭团队的核心成员。
贝建中(左)、贝礼中(中)和父亲贝聿铭(右)
1992年,贝聿铭从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退休后,贝建中和贝礼中兄弟创办了贝氏建筑事务所,父亲的角色成了儿子公司的“顾问”。“过去父亲没事就往这里跑,后来年纪大了才不来了。” 贝建中告诉记者。
进入贝氏建筑事务所,中国元素无处不在。朝阳方向有一面非常宽大的窗户,窗前左手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组喜庆的福、禄、寿磁器,右手的工作台上,苏州博物馆白墙黛瓦的模型,在明媚的阳光下给人分外宁静的感觉。贝建中喜欢站在这扇窗前眺望远方,几百年来在曼哈顿岛上陆续拔地而起的各种各样的建筑会给他带来奇思妙想。
贝氏目前有差不多一半的业务都在中国,这也是格子间的工作台前,不少伏案工作的设计师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的主要原因。有意思的是,设计师交流说的是英语,案前却张贴着毛笔字书写的中国诗词。
在如今的建筑界,“贝氏”已然成为一个品牌,但老实说,这个品牌仍属于父亲贝聿铭。弟弟贝礼中曾对媒体坦言,父亲的成就一度让做儿子的觉得是种负担,但是渐渐成熟以后,他把这种压力视为了挑战,并努力去开创自己的风格。
像很多中国家长一样,退休后的贝聿铭给予了儿子大力提携,近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只属于自己的品牌变成整个家族的品牌。也因此,他晚年不少作品,比如中国银行总部大楼、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澳门科学馆,都让儿子担任了主要设计师。
中国驻美大使馆 网络资料图
澳门科学馆 网络资料图
“根”在水乡苏州——
“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
在贝氏建筑事务所中陈列的最大的建筑模型,就是贝聿铭担纲设计,贝礼中参与其中的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模型,其竹节外形充分体现了贝氏建筑强烈的几何感。而在1918年,贝聿铭之父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当时贝聿铭只有1岁。
贝祖诒常年居于广州、香港,身为苏州望族后代的贝聿铭实际上并非生于苏州。“他在广州出生,在香港、上海都住过。上海和苏州离得不远,我们的家庭又是中国传统家庭,所以他那时会回苏州参加家庭团聚。”贝建中对记者说起自己的父亲。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和继母蒋士云 网络资料图
1935年,18岁的前往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他于1955年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贝聿铭还曾这样说:“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总说我是苏州人。”
既非生于苏州,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为什么贝聿铭却笃定自己是苏州人呢?
对于父亲与苏州之间的不解情缘,贝建中认为,以狮子林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对父亲的影响追随他的一生。
少年贝聿铭在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 网络资料图
当时的狮子林是贝家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年少时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这座以石著称的园林中度过的。光影在石头的缝隙和窟窿中肆意穿梭,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年少的贝聿铭带来无穷的幻想。几十年后,他仍对那种叫作“种石”的技术赞叹不已:工人将太湖石凿出洞来,放入水中,潮起潮落,石头粗糙的棱角变得光滑,十年或二十年后,工人们才会搬走石头用来布置庭园。那时他才意识到,儿时在苏州的经历让他发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我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精神。从建筑最初的设计,经过施工最后竣工需要几年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如同庭园中的造石。”
“种石”的过程更让贝聿铭对中华文化感悟至深:父辈那一代人种植,孩子那一代人收获。“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也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的关系。”贝聿铭说:“在香港我们是外人。直到回到苏州后,我才感受到我的根。这对我影响很大。”
根植于苏州的贝聿铭,近年来尤其怀念家乡,桃花坞年画、西花桥巷让他魂牵梦萦,鸡头米令他念念不忘,这种儿时的美味,在纽约吃不到。
回乡再挑重任——
苏州博物馆是贝老“最亲爱的小女儿”
1979年,贝聿铭被授予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1983年他又获得了被视为建筑业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当时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还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此后的贝聿铭走向事业的又一个高度。
资料图:贝聿铭 林兵 摄(照片由贝氏设计师事务所提供)
在儿子贝建中看来,这些荣誉的获得,尤其是卢浮宫金字塔项目完成,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父亲有了选择接受哪个项目的权利。“那时他说,我只为自己干活,干我想做的事,我不必为我的办公室担心。没过几年父亲就从事务所退休,此后,他只接那些他想做的项目,和那些他想共同工作的客户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世纪初,贝聿铭再次回到家乡苏州,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贝聿铭文献展观众观展
眼下正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上,展示了2004年贝聿铭就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件。贝聿铭在信中写道:“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之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都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事关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有现实意义。”贝聿铭还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
苏州博物馆新馆 网络资料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倾注了贝聿铭极大的心血,他的设计处处着意体现苏州的特色,中而新、苏而新成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贝老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最爱苏博新馆。
如今,苏州博物馆已经成为苏州一座标志性建筑,置于院落之间,融传统园林风景于其中,和紧邻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拙政园浑然一体。苏州的文化名片,苏州博物馆新馆当之无愧。2006年10月6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贝老亲自推开新馆大门,他动情地说,贝家在苏州有600年历史,我的根在苏州,今天是为最疼爱的“小女儿”送嫁。
“贝氏”理念传承——
让时间、文化、地点来决定设计
贝聿铭曾说:“我坚信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当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曾高度评价:“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他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的作品涵盖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通过他的敏锐和耐心,他将不同兴趣和领域的人们吸引在一起去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贝建中深刻领会了父亲设计理念的精髓,并将其传承、发扬。这在他领衔设计的南京六朝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南京六朝博物馆 网络资料图
六朝博物馆整体建筑由两个L形的几何体扣合而成。走进这座博物馆的一楼,人们发现,挑高16米的“阳光大厅”内,米黄色墙体大厅的顶部,玻璃采光顶将阳光直接引入进来,光线成为设计之魂。更令人惊艳的是,地面上镶嵌的78个玻璃窗,被设计和建设团队戏称为“满天星”。 观众置身其中,可透过这些透明玻璃窗从正上方俯瞰城墙遗址,从而将一层与负一层两个不同空间巧妙衔接起来。
脚下的负一层遗址厅中,一段长20米、宽10米的夯土城墙是整座博物馆的“根基”,这是六朝建康城东城墙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遗址外围的观赏平台,可以方便观众登高远眺城墙遗址风貌。
南京六朝博物馆 网络资料图
贝氏作品常见的月亮门在六朝博物馆中成了别有韵味的圆月窗。正如父亲贝聿铭先生所说的那样,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空气,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步移景异。
在设计六朝博物馆的过程中,贝建中多次来南京实地考察,寻找灵感。“这个项目实际上很困难。因为这是个引入民资的公众项目,这在中国很新,而且那是博物馆和酒店的结合,我们得让它看起来是一栋楼。我去了南京很多很多次,南京在中国是个很重要的城市,我很高兴这次设计让我更好地了解南京。”
目前,贝氏建筑事务所的业务遍及美国、法国、香港、中国大陆等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有一个就位于水乡周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周庄又将见到一个融苏州园林智慧于其中的贝氏经典之作。
(来源:我苏网综合 )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