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古色古香的新盛街文化街区将重新和大家见面。
自古至今,宿迁依水而生,城市排水设施也非常完善。1月9日,记者来到新盛街古渠遗址博物馆,探访一处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古渠遗址”。
一道渠里“藏”着宿迁百年历史
1月9日,记者走进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渠,古砖筑起的堤坝依然牢固如初,当年新盛街的热闹景象仿佛重现眼前……
关于这道古渠,宿迁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用贵告诉记者,相传位于新盛街后马口向南,至财神庙东街与草原南巷之间,地下有一个神奇的藏军洞,宽、高各1.5米左右,上顶成弧形,全是青砖垒砌,相传这是唐朝遗留下来的军事防御工事。洞里四通八达、纵横交错、隐蔽极深,犹如地道,进可以出其不备攻之,退可以固守。传说薛仁贵就是利用此洞,打败了入侵中原高丽国铁世文,从那时起,人们就叫它“薛仁贵藏兵洞”。关于古渠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藏军洞的故事,经考古发现,这并不是一个藏军洞,而是公共排水系统。
据宿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杨蔚介绍,古渠遗址包括一些拱形的桥梁、平铺的桥梁以及平铺的地下水道。根据后期的考古发掘探明,这个古渠应该是在清代中期建成的。2017年,为配合新盛街文化街区改造,在文物保护勘探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地下意外地挖到了这处砖砌的大型管道,被称为“古渠遗址”。
记者了解到,古渠呈现从北向南的一个走势,因为它所在地区北面的地势比较高,南面比较低,符合地下排水设施的走向。它北面后期被破坏,南面其实一直在发挥作用,在新盛街拆迁之前基本上还是承担着地下排水的作用。这个古渠位于宿迁古城遗址东北,距宿迁古城直线距离约300米,它的北端是极乐律院,东部是宿迁城隍神的行宫,水渠向南流经财神庙东街、新盛街等处。其建筑结构分为券顶涵洞、石板桥梁与拱形桥梁、平顶水渠及左右排水支渠,因地势与道路曲折多变,形制结构复杂,高矮不一,最深点通高达3米,地面以下深达2米,连通支渠的部位,涵洞宽大高厚,容水量增多。
古渠让新盛街“递”上文化新名片
一个又一个“光环”,印证着这道古渠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如何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不断挖掘和传承其文化内涵,成了一件大事。对此,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新盛街项目设计经理蓝峰说:“新盛街的这道古渠遗址保存较好,排水系统因地制宜,在苏北地区非常少见,对研究古代城池制度及宿迁旧城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在保留遗址原貌的基础上,新建了一个遗址博物馆,这里面有中国排水系统的发展,还会有一些临展。”
考古专家认为,这条古代“下水道”,其实历代都有增修。因此,设计团队在新盛街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吸纳相关文化,并结合商业街功能,进行了完美融合。蓝峰告诉记者,古渠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取自古涵洞的拱券,以科学的数据、朴素的材料,融入自然、天光等要素,打造面向当代,又源于历史的建筑空间。以“原真性”保护为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建了一个现代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它其实非常具有未来性,又和砖墙有着时空上的呼应。
让古渠遗址博物馆变成“打卡地”
采访中,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正功希望把古渠遗址博物馆变成一个宿迁老百姓身边可见、可游、可用的公共文化空间,他说:“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地下排水考古设施,看到先辈们是如何处理城市的防洪防涝,怎样利用自然地貌把城市的水收集排出去。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看点,在不久的将来,许多文化爱好者、学生、游客和市民会习惯把古渠遗址博物馆当作学习、旅游休闲的‘打卡地’,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设立目的。”
冯正功说:“老房子老建筑本身就是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把老建筑建成了博物馆。比如,我们发现了一百多年前的古渠,就借着古渠做了一个现代的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现代的展厅,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老街,感受城市的文化印记。我希望这里不仅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区,也是年轻人和旅游者的打卡聚集地。”
古渠遗址博物馆不仅是新盛街的一个文化景点,也是宿迁这座城市沉淀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气息。
1月11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渠,将随着新盛街的开街,正式和大家见面。大家不妨卸下疲惫,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走进古渠遗址博物馆,让思想与视觉“邂逅”,沉浸式触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