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出自《孟子》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这篇被收录于中学教科书的文章,其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却被网友回忆出了两个版本。有网友说,课本里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有人说课本里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呢?哪一个词才是用在原文里的呢?
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表态,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可调查显示,94%的网友认为,自己印象中,被天降大任的一直是“斯人”。
从事20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语文教师朱明明也说,他印象中从来都是“斯人”,没有任何疑问。可当记者提醒他去看最新的初中语文课本时,朱老师发现,目前正在用的教育部2017年审定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写的确确实实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朱老师说,他现在还背得出来就是“斯人”,这两年没有接触到最新教材,刚才问初中的老师,才知道改成了“是人”。
虽然目前的语文课本中明确写的是“是人”,但记者搜集到的部分无法分清版本的语文课本和资料中,还是有不少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为什么会有“斯人”和“是人”的两种说法呢?专门研究古文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香顺说,《孟子》的古文原文中确实是“是人”,但我们的记忆也没有错。俞香顺说,他和很多朋友的集体记忆中,应该是“斯人”,但现在手头找不到可以支撑印象的教科书,三四十年前的教科书不可能保留的。从文献学的角度 《孟子》的原文确实是“是人”,后来的教科书和《孟子》的原文是不一样的,他学的时候确确实实学的是“斯人”。
记者查询发现,不光是近现代的文章或者课本里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在《永乐大典》这样的类书里,也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俞香顺表示,“斯”和“是”都代表“这个”的意思,不应该有对错之分,之所以出现变化,可能跟后期的沿用和改编有关系。俞香顺说,个人的判断可能哪个人做了一点修改,或者编写组做了一点修改,觉得“斯人”更好。因为教科书和一般的学术性文章和古文献还不一样,教科书很有可能有个教材委员会或者专家委员会,对里面的文章是会有一些修改的,古文方面修改得是比较少的,但是他接触到的一些现代文其实教材里面都是修改过的。 而且“斯人”在我们的一些语言当中用得比较多,比如“斯人独憔悴”等等,“是人”反而更加书面化,用得没有“斯人”广泛。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周会峰 史哲铭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