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来了,不少电商平台已经提前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保价”承诺来吸引消费者,然而“保价”真的靠谱吗?消费者又该怎么来避坑呢?
记者发现,今年“双十一”,“保价”和“一键退差价”成为不少电商平台标配,让消费者先行购买,后续发现买贵了再退差价。走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根据往年经验,他们发现有些电商平台宣称的“保价”其实并不保险。南京市民陆女士说:“先提价再降价嘛,那我肯定是不高兴啊这种事情。”市民黄女士说:“价格可能会提高,然后双十一的时候价格在之前提高的价格上再往下降,其实降的幅度并不是特别厉害。”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发现,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降价了,向商家寻求补偿时被拒。客服的理由通常是,店铺和平台优惠券、限时活动以及赠品等均不在“保价”范围内。也有商家为了规避“保价”规则,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或者只是更改商品名称。江苏省消保委监督部工作人员龚永壮表示,各电商平台和广大商家应该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如果将这些活动都排除在保价范围之外,那么“保价”意义也不太大。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希望广大经营者进一步完善保价制度,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将“保价”的排除情况明示消费者。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悉所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经营者不应当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而消费者也应当理性购物,合理安排购物计划。遇到“保价”不盲目不冲动,先确认商家的“保价”是店铺承诺还是平台活动,了解商家的“保价”规则以及理赔流程。龚永壮说,消费者计算好保价时间,并将上述信息及时截图或录屏留存。购买商品后,可以密切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如果发现商家降价,注意截图,和商家沟通解决,发现商家恶意规避“保价”规则的及时向平台投诉。
(《零距离》记者/秦禾东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