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阿拉的家

2021年04月21日 13:25:1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节目简介

  “阿拉的家”原本是藏族姑娘卓玛一家居住的破旧小屋,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家境贫寒的卓玛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阿拉靠打短工养育两个女儿。一次偶遇让背包客洪波走进了卓玛一家的生活,并促成了格桑花西部助学公益组织的诞生,“阿拉的家”也成了全国的格桑花志愿者在西部的联络站。

  一群志愿者用十多年的时间持续关注和帮助着这个贫困家庭。扶贫帮困是整个社会的力量凝聚,这股力量来自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努力,还有千千万万来自民间的慈善人士的的共同努力。志愿者们不仅资助卓玛完成了学业,还集资重建了“阿拉的家”,把它打造成藏家客栈,帮助卓玛一家走出贫困。卓玛的母亲阿拉有着强烈的渴望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但她拒绝接受超出生活、学习以外的额外资助,并帮助格桑花公益组织开展工作。母亲的一言一行为女儿做出表率: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并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习总书记在2015年就提到了扶贫先扶智的思想理念,这一年,本文的主人公藏族女孩卓玛在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的帮助下进入大学。她代表新的力量和希望,她在成长中真正懂得什么叫做知识改变命运,什么才是真正的扶贫先扶智,什么叫做公益事业的不断传承。

  卓玛和妈妈也成了格桑花的志愿者,在西部助学、扶贫工作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后来,卓玛把苏州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带到家乡,客栈“阿拉的家”成了孩子们的空中教室。

  【片花】

  配音:一次偶遇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卓玛:我跟苏州的这段缘分也要从十五年前的一段故事来讲起。

  配音:一次旅行成就了她们的梦想。

  洪波:200块钱(可以)帮一个小朋友走进学校。

  配音: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十五年爱心接力。 

  洪波:不能说都是我们帮助她们,同时她们也在帮助我们呀。

  阿拉:我们自己有手有脚的,要靠自己努力。

  配音:请听广播专题《雪域高原“阿拉的家”》。

  【同期声 卓玛和公益伙伴通电话 (藏语伴着汉语通话声)......大学生......寒假补课班没人教课....网络直播......这样就不怕没有老师。】

  她叫卓玛,一位90后藏族姑娘。此刻,她正通过电话和家乡的小伙伴商量着网络直播公益课的事儿。她想通过网络把苏州的汉语老师请进教室,给家乡的小朋友教汉语。卓玛来苏州工作已经有一年多。

  【同期声 卓玛 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我长大后能来苏州工作生活,我跟苏州的这段缘分也要从十五年前的一段故事来讲起。】

  【现场同期声 卓玛的家乡 牛羊声、远方寺庙钟声】

  卓玛的家乡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清澈的白龙江穿乡而过。站在自家门口,卓玛可以看到巍峨的雪山和美丽的郎木寺。十五年前,很少有游客会来到这里,家家户户主要靠放牧为生。

  卓玛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妈妈阿拉一个人带着她和姐姐过日子。家里没有壮劳力,也没钱养牲口,全部的生活来源就靠着妈妈平时四处打短工维持。卓玛的妈妈阿拉:

  【同期声 卓玛的妈妈阿拉 那时候真的艰难,你们想象不到的那种艰难。房子(屋顶)上面是牛粪,风刮的时候上面的土就嗦啰啰地下来那种。母女三个只能吃饱穿暖就好了,不生病我就真的谢天谢地了。我每天都祈祷,不要两个孩子(都)生病。】

  房子虽破,却是卓玛最温暖的家,因为这房子是妈妈阿拉亲手盖起来的。懂事的卓玛从小就跟着村里的大人们一起上雪山挖虫草、卖虫草,以此来贴补家用。

  【同期声 卓玛 上山挖虫草,前后可能每天平均要花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要从平均海拔两千(米)左右到四千五(米)的这样一个高度。因为小的时候么,大家没有感觉到有多么辛苦。】 

  2004年正月初三,卓玛又跟着姐姐来到郎木寺门口卖虫草。

  【同期声 卓玛 那个时候就是手都冻僵了,我手里还捏着一根冬虫夏草。然后这时候就有一位来旅游的阿姨向我们走来。】

  【同期声 洪波 我是在景区门口遇见她们两个小姑娘。当时是过年期间,我在那拍民俗,然后她们穿着一个红色的新棉袄,要过年嘛,特别鲜艳,像两朵小花一样,我不由自主地就去拍她们。】

  这位阿姨名叫洪波,是当年众多来甘南徒步旅行的背包客之一。当时年仅九岁的卓玛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次偶遇,将改变她和她们一家的命运。 

  【同期声 卓玛 我们就问:阿姨,你要不要冬虫夏草啊?】 

  【同期声 洪波 我当时特别好奇,我就想,怎么会有卖一根虫草的这样的一个小姑娘。】

  【同期声 卓玛 虫草是很不好挖的,有时候就是好几天连一根都挖不到。然后挖到了就会卖几块钱,卖出去,然后把钱给阿妈,把钱拿去交学费。】

  【同期声 洪波 我问他们一年要多少学费,他们告诉我,一个小学生一年要两百。】 

  然而,就是这两百块钱却难倒了卓玛一家,妈妈阿拉根本没有能力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学。洪波:

  【同期声 洪波 她们告诉我,因为家里比较穷,只能供一个小孩上学读书。姐姐就让妹妹去读,说妹妹聪明,妹妹说姐姐比她大,应该姐姐先上学。听了这样的经历,我心里面挺不是滋味的。因为孩子上学读书,竟然还有这样相互谦让的,不是应该都上学读书吗?所以我就想更多地去了解一下她们家里的情况,所以就跟着他们走进了她们的生活。】

  洪波跟着卓玛姐妹回到了家中,见到了他们的妈妈阿拉。 

  【同期声 洪波 她很热情,很善良,很开朗。她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她怎么艰难。她受的苦,她并没有告诉我。她只是说到她特别希望她两个女儿以后不要像她这样的命运,所以她想尽办法出去打工啊,赚钱啊,就是要供两个女儿上学读书。】 

  阿拉自己只读过两年小学,却知道家里无论多穷,也要把钱省出来给孩子读书,哪怕只送一个孩子去读书。了解到阿拉的心思后,洪波做出了一个决定。

  【同期声 洪波 她的这个梦想,她这么辛苦,那我可以帮到她,是我力所能及的。我回来少吃一顿饭,少下一次馆子,少买一件衣服,两个孩子都能上学啊,所以当时我就决定了两个孩子都去上学吧。跟她妈妈讲,所以她特别高兴嘛,就拉着我,她当时眼泪都出来了。】

  【音乐过渡】

  从甘南回来后,洪波就把卓玛姐妹的故事和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朋友们。

  【同期声 洪波 我还听卓玛说,村子里还有其他家庭困难的,和她一样想上学(却)上不起学的小孩。我想了想啊,我一个人帮两个孩子上学读书可以,但是要帮更多的孩子,我得去发动大家,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嘛,所以我心里就有了一个目标。】 

  洪波的小目标是要组建一个叫“格桑花西部助学”的民间慈善组织,她的想法得到了身边朋友的响应。这个民间组织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计划资助包括卓玛姐妹在内的一百个甘南小朋友,每人每学期两百元。但是和当地学校沟通后,发现需要资助的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同期声 洪波 在西部有很多落地执行的工作,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在当地有个这样的人,能够代替我们像眼睛一样地去走访、调查和了解。那卓玛的妈妈呢,她就是一个天然合适的人选。因为前面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发现她做事情非常的无私和公道,非常可信。】 

  卓玛的妈妈阿拉,是一位坚强独立的藏族女性。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在和阿拉的接触过程中,有件事给洪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小卓玛看见班里有同学骑着自行车上学,就写信告诉了洪波。

  【同期声 洪波 看到信以后我就想,这还不简单吗?就是一辆自行车,几百块钱,小朋友有这样的心愿我就满足你。我就给她妈妈讲,我寄点钱给你们,你们就给孩子买辆车吧。她妈妈就拒绝了我,这件事情对我触动也是很大的。】

  卓玛的妈妈阿拉:

  【同期声 卓玛的妈妈阿拉 骑自行车不好好学习的话,他们的一片心意就浪费了,对吧? 】

  格桑花的志愿者每次来到甘南都会顺道来阿拉母女家坐一坐,或者干脆住下来歇歇脚。久而久之,阿拉的家自然成了格桑花在当地的联络站。每次格桑花的志愿者离开的时候,都会悄悄地留下一点钱。洪波:

  【同期声 洪波 我们经常偷偷地离开的时候,把钱塞在枕头里啊,藏到这藏到那,走了以后打电话告诉她。(然后)他妈就会被我们气哭,然后说她要找一辆车来追我们,追了就要把这个钱还给我们。】

  卓玛的妈妈阿拉:

  【同期声 卓玛的妈妈阿拉 洪波他们已经改变了(我的)两个女儿的生活,还有思想。他们的学费够用了,然后我一直要的话,我就对不起(洪波)他们。我们自己有手有脚的,要靠自己努力。】 

  洪波:

  【同期声 洪波 她更看重的是女儿的成长、进步,能够看到她们的未来,要长成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道路,过什么样的生活。】

  后来有一个志愿者在阿拉的家门口挂上了一个小纸板,上面写着四个字“阿拉的家”。这就是客栈“阿拉的家”名字的由来,当时它也成为郎木寺镇第一家藏族客栈。

  【音乐过渡】

  时光荏苒,卓玛姐妹在洪波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了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2012年,卓玛考上了甘肃畜牧大学,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卓玛就告诉自己,不能再接受资助,要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在学习和打工之余,她还和同村的大学生一起开办了一个免费文化补习班,这是她从洪波身上学到的,也是从妈妈身上学到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卓玛:

  【同期声 卓玛 我阿妈她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人,格桑花的志愿者到我们家乡来的人很多,他们来的时候就会拿很多学习用品啊、衣服啊,她就会把这些东西分享给我们村里面的真正需要的人。】

  洪波:

  【录音洪波 卓玛一家也是我们格桑花的志愿者,所以也不能说都是我们在帮他们,他们也在帮助我们。】

  卓玛:

  【同期声 卓玛 后来就是慢慢地发现,政府政策的落实幅度越来越大,大家对这种物资的需求也没有那么高了,我们就把这种发放物资的形式转化成了召集一批大学生,大家一起去为家乡办一场寒假补课班,想做这么一件事情,然后将格桑花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现场同期声 甘南文化补习班上课现场】

  从2012年到2018年,卓玛的文化补习班越办越大。补习班开设有藏语、汉语、数学等科目,六年的时间里共教授学生五百多人,年龄从四岁的小朋友,到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

  2015年卓玛大学毕业了,这时候郎木寺的旅游业开始逐渐红火起来。格桑花的志愿者们又萌生了一个想法,大家觉得可以用众筹的办法,为卓玛打造一个升级版的“阿拉的家”。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的成员 江南:

  【同期声 江南 卓玛能在家乡创业发展,能带动他们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所以呢我们有了阿拉的家扩建,同时我们也是希望在西部有我们全国志愿者的一个家。】 

  江南也是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的主要成员之一,在“阿拉的家”改造过程中,他一直通过微信、电话等远程方式,帮助卓玛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同期声 江南和卓玛的微信对话(江南):你上次说的那个走廊里的扶手问题有没有解决啦?(卓玛):那个问题我已经拍照片、拍视频已经发给小东哥了......】

  【现场同期声 工地搅拌机干活的声音 压混欢快的背景音乐】

  曾经的破旧小屋为卓玛一家遮风挡雨,为远道而来的背包客暖身暖心,有多少梦想在这里开花,有多少努力在这里坚守,有多少喜悦在这里收获!

  【现场同期声 “阿拉的家”开门迎客,厨房热火朝天】

  江南:

  【同期声 江南 十五年来我们帮助了很多像卓玛一样的西部孩子,有的是没上完小学就辍学,也有的家里根本就没准备让他们上学。但是现在他们很多都成才了,有的是回到学校当了老师,也有的是当了公务员,也有很多离开了家乡到其他城市去发展。】

  卓玛也在客栈步入正轨之后离开了家乡,来到苏州,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2020年深秋时节,卓玛和伙伴们筹划已久的“阿拉的家”网络直播公益课正式开课了。第一节是汉语课,老师在苏州通过网络授课,孩子们聚在臧家客栈“阿拉的家”,通过手机和苏州的老师互动。

  【现场同期声 网络直播课进行中 (甘南小朋友):甘南欢迎你,(苏州汉语老师):非常好,再来一遍,甘南欢迎你。(甘南小朋友):甘南欢迎你。】

  【音乐压混】

  十五年里,洪波和她的公益组织为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教育募集各类物资和资金约1.9亿元,众多像卓玛姐妹一样的孩子得到了帮助。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也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如今,卓玛的妈妈带着卓玛的女儿,在雪域高原守护着阿拉的家,而年轻的卓玛继续在江南水乡苏州寻找、实践着她的公益梦想。

  【现场同期声 阿拉、卓玛、卓玛女儿祖孙三代通电话 】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