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牛犁春 踵事增华——江苏实干开启“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局

2021年03月07日 17:21:01 | 来源:瞭望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棒’,一定要把这一棒跑好、跑出节奏、跑出加速度。”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江苏将树牢“全国一盘棋”思想,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攻坚突破、率先领先,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先发先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因地制宜、探路开路

  ◇“我们将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发起点、联结点和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的优势,高水平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有力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

  ◇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5.8%的人口,创造超10%的GDP,生态负荷偏重的江苏最新提出,要在2030年全国碳达峰前率先达峰

  ◇拥有28个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之首的江苏“十四五”高点发力,将推动全部设区市和60%以上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2月18日,一艘集装箱货轮停靠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码头(无人机照片)。记者 季春鹏 摄

  起步就冲刺,实干“苏大强”。

  新年伊始,第三批10万户苏北农房改善紧锣密鼓;元宵佳节,省市县三级146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新起点,GDP迈上10万亿新台阶、制造业约占全国1/7的江苏铆足“牛劲”再奋蹄,全力跑好“十四五”第一棒。

  “争”的要义在力取,“走”的本义为奔跑。

  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打造自然人文和谐辉映空间……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江苏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激发苏南“先行军”、苏中“生力军”和苏北“接力军”合力,奋进“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征程。

这是2020年7月30日用无人机拍摄的苏州工业园区夜景。记者李博摄

  锚定创新核心

  筑牢现代化经济战略支撑

  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奋斗者”号成功坐底,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再到不久前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在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正式揭牌,这个主导研制我国载人深潜器的科研高地,将持续冲击深海科技制高点。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太湖实验室是江苏激活基础研究源头活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最新落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江苏围绕创新塑造系统性竞争优势,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助力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攻坚“卡脖子”技术,打造关键环节抗冲击能力体系。南京紫金山实验室自主研发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准,进一步巩固我国5G优势;宜兴博砚电子加速高饱和度光刻胶产业化扩能,致力推动光刻胶全产业链国产化,打破高度依赖进口局面……五年来,江苏在高端装备等共性技术领域开展126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诞生622项原创技术。

  开启“十四五”,重点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苏州倾力打造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主攻顶尖材料……一幅科技创新“春耕图”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

1月6日,工人在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轻型车总装车间内进行组装作业。记者李博摄

  创新是魂,塑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徐光辉介绍,未来五年,江苏将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烙下江苏印记。

  不久前,5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苏州工业园区实现2021年“开门红”。这里已集聚17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从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值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对标“全球药谷”美国波士顿,苏州正在打造万亿级“中国药谷”。

  生物医药、物联网、高端装备……到2025年,江苏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将突破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2%,一批“链主”领军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成为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位势和能级的主力军。

  时节如流,奋斗如歌。新春第一会,江苏多地聚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常州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阶段,推动创新再出发是唯一选择。”2月18日,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提出愿景:通过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撬动全社会创新投入达2000亿元规模。

在位于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的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生产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产品(2020年4月16日摄)。记者 韩瑜庆 摄

  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全面创新,不断提高创新密度、创新力度和创新深度。江苏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加速创新引领,优化创新生态,厚植科创森林。

  “既抓顶天立地的原始创新,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创新企业。”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说,南京深入推进“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的“三棵树”计划,既引进知名企业、顶级科学家,又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尽快成长,还加速本土老企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生,不断提升城市的创新气质。

  为创新“点火”,替创新护航。今年,江苏力争新增2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

  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表示,精准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新要求,江苏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大力度推进改革,更高水平推进创新,努力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潜航员叶聪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模型前介绍情况(2018年12月24日摄)。叶聪是“奋斗者”号总设计师。记者 季春鹏 摄

  扭转南强北弱

  重塑区域格局城乡关系

  这个春节,宿迁市陆集镇利民新型农村社区喜事不断。集中居住区二期分房,谭敬宏一家搬进新居;头茬芦蒿上市,地头价1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漫步社区,废沟渠改造的小菜园家家有份,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一应俱全。

  居住形态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穿行苏北乡间,新型农村社区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各美其美,初现“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作为江苏乡村振兴战略标志性工程,苏北农房集中改善已完成20余万户,今年将再推进10万户。

  “努力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界限,让城乡生活品质不再有明显落差。”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表示,奋力走在乡村振兴前列,江苏将全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南强北弱,率先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美丽乡村与宜居城市互补共生,力争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地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苏,所辖13市均稳居全国百强,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9: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两大平原、城乡之间发展仍落差明显。

2020年9月12日拍摄的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社区(无人机照片)。记者 季春鹏 摄

  研发在苏州,制造在宿迁,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江苏第一个南北共建园区——苏宿工业园区去年完成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投资额211亿元,均创历年之最,为南北协同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未来五年,江苏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从点状向轴向、圈层和网络合作层层推进,全力推动苏北地区振兴发展。

  苏北只是地域概念,绝不能成为固化意识。苏北老区盐城的新春首会,传递出鲜明的“自我突破”信号。“盐城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苏北意识’,在长三角一体化新坐标系下加速奔跑。”市委书记戴源说,未来盐城要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

  审视江苏版图,“江强海弱”与南强北弱相伴而生。沿海三市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30.9%、23.6%,经济总量仅占18%。开启“十四五”新局,如何系统谋划海洋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蓝色新增长极”?

  “江海门户”南通加速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20万吨级深水大港呼之欲出,江苏“湾区梦”由此起航;盐通高铁建成运营,一举打通江苏沿海高铁通道,铺展区域发展“黄金线路”;随着盛虹炼化、中天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载体平台日趋完善……江苏沿海三箭齐发,从“面江而生”转为“向海而兴”。

行驶在盐通高铁线上的动车组列车(2020年11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许丛军 摄

  京杭大运河为弓弦,954公里海岸线似弓身,长江、淮河如长箭,强大势能日益迸发:沿江地区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产业创新带;沿海地区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建设令人向往的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沿大运河地区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未来五年,江苏着力重塑省域经济地理,构建江海河湖联动发展新格局。

  新定位赋予新使命。近日,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落地,横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整装再出发:到2022年,南京与同省3市2区、安徽4市将实现一小时通达,“轨道上的都市圈”触手可及;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跨行政区城市圈“样板间”,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以大视野谋篇大格局,江苏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率先探索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省域发展形态。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说,江苏正努力探寻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路径,优化多层次枢纽城市群空间布局,为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

2019年8月29日拍摄的盐城市大丰区黄海海域海上风电场(无人机照片)。卢日伟 摄

  聚力内外双修

  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年初一,一封来自阿联酋阿布扎比自由贸易区管理机构的邮件,为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送来一份特殊的新年贺礼。克服疫情等多重影响,常州市怡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拿到阿联酋营业执照,深耕中东市场迈出一大步。

  地处东部沿海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一带一路”两个交汇点,江苏开放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全国最多,拥有自贸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实际使用外资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揽,在深化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努力率先建成开放强省。

2017年6月8日,由江苏连云港开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记者 季春鹏 摄

  巨轮起锚,航程1150公里的集装箱班轮首次实现直航武汉;汽笛轰鸣,满载工业制成品的中欧班列驶入欧洲腹地……“五省通衢”的徐州正大力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开辟内河通道、打开世界之窗。

  经纬万端,纲举目张。加快建设通州湾、滨海港等新出海口,打造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物流金三角”……“十四五”期间,江苏将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建设水陆空立体式双循环战略通道。

  疫情最严峻时,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供应通道严重受阻。当地多部门联动,2天解决难题,坚定美国总部深耕中国的决心:持续加大投资布局,大、中型铣刨机等新项目相继落户,致力打造先进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要素流动性开放升级为规则制度性开放,加速畅通双循环战略支点。不久前,江苏首批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业务在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和昆山金改区落地,为境内企业扬帆海外提供更便利融资。未来五年,江苏将推进境外园区、省内国际合作区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努力率先建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网络。

2020年10月24日,观众在2020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上参观。记者 季春鹏

  梧高凤至,花香蝶来。江苏创造性探索扩大内需战略新路径,全面畅通经济大循环。

  从交通流量中挖掘需求、创造效益,江苏高速服务区升级后变身“苏州园林”“商业综合体”“科普馆”等,打破人们“价高质次服务差”认知和“上个厕所就走”习惯……江苏交通控股瞄准“20%车辆进服务区、每车停留20分钟、单车消费20元”目标,变交通流量节点为消费新增长点,五年时间从亏损2.6亿元变为盈利1.5亿元。

  培育多元业态,释放消费潜能。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苏州推出“数字人民币年货红包”,配套各种保供促销措施,强劲拉动市民消费热情。百家重点商贸企业零售额达13.64亿元,比2019年增长30%,比2020年增长167%。

这是2019年 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夜景。李博 摄

  培育“杀手锏”产品、提高“尖货”性价比,设立更多免税店……振兴国内消费、加速海外消费回流,江苏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双升级”,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内外兼修,双向循环。核心技术攻关、自主可控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开启“十四五”,江苏创造性提出构建经济循环畅通十大推进体系,更大力度促进国内外市场规则深度融合,努力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我们将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和国家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发起点、联结点和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的优势,高水平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有力支点和战略枢纽作用。”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

2020年9月8日拍摄的马庄村村边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景(无人机照片)。这里曾是采煤塌陷区。记者 季春鹏 摄

  率先“碳达峰”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还记得八年前头顶天空的颜色吗?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近日晒出2013年和2020年每天上午10点的照片对比图,同一位置、同一时间,蓝天数量大幅增加。“城市气色明显好转。”老南京们的感受真切具体。

  窥一斑而知全豹。2020年江苏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率达81%,比2019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禁渔退岸、留白增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界定,江苏锚定一条全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之路。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五年来,江苏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57275家,腾退长江沿江岸线60.3公里,环保治理罚处力度空前,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划出“不敢污”红线。

  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践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不断完善“不能污”制度体系。

这是2020年9月27日拍摄的江苏昆山计家墩理想村民宿。记者李博摄

  “环保脸谱”上线一个月,通过一张张笑脸、哭脸,全省9万多家企业情况一目了然;覆盖泰州近百公里长江岸线的生态监控大数据平台,全天候立体化发现安全隐患;《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河长”制、区域补偿管理等举措从“有章可循”变为“有法可依”……科技加持、法治护航,江苏生态环境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他律更要自律,“不想污”正成为共识。曾因向长江偷排污水被罚4.7亿元生态修复费的南京胜科水务牵头创建长江江豚科教中心,昔日“破坏者”成为“守护者”;做了44年“船老大”的沈国华当上了张家港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渔政船船长,当年的“打鱼人”变身“护江人”。

  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5.8%的人口,创造超10%的GDP,生态负荷偏重的江苏最新提出,要在2030年全国碳达峰前率先达峰,在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环节加大投入,率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9年10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徐州市睢宁县黄河故道房湾湿地公园景色。记者 季春鹏 摄

  自我加压、负重前行,“苏大强”有“大决心”“大智慧”。科学规划牵引、调整产业结构、精准高效减排、推动能源变革,江苏力争找到发展与生态“最佳平衡点”。

  建设“海上三峡”,盐城海上风电已装机容量占全国39%、全球1/10,全市用电50%来自新能源;集约共享治污,全省建成106个“绿岛”,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

  筑牢生态基底,激活水韵生机。中国淡水蛏等太湖“原住民”从稀有种变成常见种,骆马湖中小岛化为鹭鸟天堂,江苏发挥江河湖海生态禀赋优势,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江苏样板”。

  江南江淮湖群生态绿心、扬子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长廊、人海和谐美丽海岸线……千百年来滋养、造就鱼米之乡的江河湖海,重塑美丽江苏新格局:以水为脉,江苏在国土空间上叠加融合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打造自然与人文和谐辉映的全域魅力空间。

这是2019年5月9日无人机拍摄的江苏苏州城区。记者 李博 摄

  今年春节假期,新晋“网红”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日均客流两三万人,迎来“报复式”游园的同时,也带火了新词汇“丰容”——为动物创造类野外环境,恢复其自然天性。

  一场有关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丰容”正在普及。垃圾分类渐入人心,会不会丢垃圾成了一门学问,更成为一种素质;绿色出行渐成风尚,全域公交、慢行交通系统加速打造;污水管网覆盖镇江世业洲全岛,所有旱厕实现生态化改造,不让一滴污水直排长江……“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个只合游人老的江南正逐渐回归。

  “我们将把美丽江苏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等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与发展相融共赢的现代化形态,让总书记擘画的美丽中国在江苏大地上率先展示出现实模样。”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

人们在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的阳澄湖服务区休闲(2020年10月8日摄)。记者李博摄

  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春节一过,长期照护保险定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上门,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84岁徐州老人孙秀兰进行专业照料,大大缓解这个家庭的焦虑,“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局面逐步扭转。

  这是江苏创造性推出的“政府主导、商保公司经办、护理机构服务”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如今,7个试点城市参保人数2300多万人,未来将成为老百姓“五险”之外的“第六险”。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百年大党初心所系。2020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90元,这一数字在“十四五”期间要保持年增长率5.5%,到2035年实现翻一番以上。

  富裕有先后,越薄弱处越要下功夫。南京五年累计整治老旧小区1282个,受益群众39万户;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过半的苏州,积分入学、入医、落户成为普惠政策;大学生刘小涛干细胞移植要自费20多万元,社区干部主动上门报销60%,无锡“疾病医疗自费支出救助”让“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边缘群体分享更多红利、外来人员渐享同城待遇、城乡公共资源更加均衡,一个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速成型。

2020年6月10日,在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古河社区内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室外活动。宿迁市2012年设立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深入实施“安居惠民、强村富民、幸福便民”工程。记者 季春鹏 摄

  建设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幼儿园毛入园率超过9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5%,农村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超70%;帮助90万居民实现“出棚入楼”……江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持续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重点夯实“一老一小”、低收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托底保障,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共同富裕“先帮后”,走在前列更要多挑担子。江苏始终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五年来累计落实财政资金264亿元,助力10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近400万人实现脱贫,“十四五”期间将构建常态化紧密型合作机制,实现更高层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均GDP超1.81万美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的江苏,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020年12月19日,在常州市武进区夕阳红康乐中心,老人在康复室锻炼。记者 季春鹏 摄

  参与度就是满意度。扬州市宜陵镇老党员管伏虎“吐槽”家门口坑洼道路的顺口溜,促成了一次专题协商议事会,道路改造近期开工。干部“亮箱底”、百姓“亮心底”,遍及全省城乡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力求找到现代化治理最大公约数。

  高品质生活背后是高效能治理。未来五年,江苏将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不断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创新共谋共治共享路径,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探索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南京市高淳区凤卞村村民没想到,时隔26年,32岁的卞伟伟将父亲当年意外身故留下的21万元债务还给了50多位老乡,“诚信江苏”有了新样本。

  仓廪实更要知礼节。晒公益、比积分,不少志愿者的朋友圈开始新型“比富”;城市书房、农家书屋成为百姓最爱的文化“加油站”……从“比富”到“斗善”,全社会价值观悄然变化标注“文明江苏”新高度。

2019年9月7日,小朋友在金陵水乡钱家渡乡村振兴学习堂阅读书籍。记者 季春鹏 摄

  吴韵汉风穿越古今,千年文脉成风化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即将建成,江苏文博打卡“矩阵”又添新成员;昆曲、宋锦等文化遗产在创新中传承活化,云技术搭建文艺创作数据库开全国先河……拥有28个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之首的江苏“十四五”高点发力,将推动全部设区市和60%以上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以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文化自强,为现代化新征程注入持久动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肩负“两争一前列”重大使命,江苏立足新发展阶段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紧扣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科学谋划“路线图”,加速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固底板。

  “今年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棒’,一定要把这一棒跑好、跑出节奏、跑出加速度。”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江苏将树牢“全国一盘棋”思想,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攻坚突破、率先领先,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先发先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因地制宜、探路开路。

  (来源:瞭望 编辑/钱薇 )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