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山西平顺西沟村:从“穷沟沟”到“绿窝窝” 小康路上的那些幸福事

2020年12月26日 21:56:4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孙强 剪辑/李姗 实习生/陈雨璐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的诞生地,全国第一批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是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家乡。申纪兰在西沟村开展劳动竞赛,并提出“妇女同工同酬”,这一建议在1954年写入新中国《宪法》。

  从“吃不饱饭”到“解决温饱”再到“全面小康”,从“荒山秃岭”到“金山银山”西沟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蹚出了偏远山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山村。

   树:1棵至26700亩 

  2020年,西沟村的第一场雪下在11月,时隔一个月记者来到西沟村,村里背阴的地方雪还没有化,西沟村前党总支书记王根考带着记者沿着村里的山西省级森林公园的山路一路向上前行,雪踩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声响,仿佛是大地在“诉说”山沟里的故事。

西沟村的山

  “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

  这是以前西沟村写照。 “不植树不行啊。”老书记告诉记者:“西沟村一到夏季雨下的大一些,洪水就会夹着泥浆直冲进村里,西沟就成为洪水沟,老百姓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村里本来就不多的平整出来的耕地就会被水冲毁,整理滚落在田间的石头也成为一件难事。”当时西沟还处在“吃不饱”的年代。怎么办?有了植被洪水就不会冲垮土地,群众能吃饱肚子。怀着朴素的愿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劳模李顺达带领下,老一辈村民开始去村里的南沟周围石头山上植树造林,然而一段时间,石头山上种下的树成活率很低。“只要有一棵就不愁一坡,如果不种树,就不会有美好的家园。”李顺达鼓励村民的话,王根考经常听长辈说起。王根考1956年出生,从儿时记事起,父辈们上山种树成为他最深的印记,当时20多岁的申纪兰是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

  “你别看这山不高,可是树都是人工种植的,我们所在的这片山头就是申纪兰带领妇女们种植的巾帼林。”王根考手指轻轻在空中划过一片山头,看着眼前如同森林般茂密的山坡,目测体量之大让记者吃惊。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种植技术提高,树木成活率大大提升,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植树走上快车道,“以前大多在阴坡种植,阳坡存不住水,后来技术指导下,阳坡种植成活率大大提升。”最多曾栽植一千亩左右,成活率在89%左右。西沟村森林覆盖面积呈快速增长,从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0.13%提升为如今近88%,全村植绿造林面积26700多亩,西沟人在石头山上艰苦奋斗了60多年。

  “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下雨季节集中栽”的成功经验,为山区绿化创造了一条新路,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两次在西沟召开,干石山区造林绿化的“西沟经验”走向全国。

  60岁的索书生见证了村里山头从光秃秃到绿油油的变迁,年轻时他参加过植树造林,如今他还在忙着植树,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他和村里人合伙成立扶贫造林合作社,建立苗木地基,从选苗、育苗到种植一条龙继续为村里绿化事业服务的同时,其业务范围拓展到周边县市,带动村里几十人就业增收,这样的种植合作社,村里现在一共有四个。

  植树造林,在西沟村从最初“战胜天灾,吃饱肚子”成为如今吸纳村里劳力180多人,其中贫困户40余户128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的新产业。

   药:种植传统中开发的新商机 

  西沟村虽然有国土面积30500亩,但是90%为山地,耕地只有1080亩,不多的土地上怎样出效益?如何利用山地资源让农民增收?

  多年前,西沟村土地上大多种植苞米和土豆,那时候村里粮食不够吃,村民都有储粮习惯,以应对春天可能的饥荒。随着植树造林推进,水土流失毁坏土地情况基本不再出现,没有了天灾,农民们地里种植的玉米、土豆在满足吃饱的同时有了结余,但是对外卖不上价钱,他们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80后的房慧亮带动村民种植药材

  西沟村有党参、连翘、柴胡等中药材种植传统,然而这些“藏”在山里的药材鲜有人知。80后的房慧亮,曾在太原等城市从事医药销售工作,业绩优秀,生活稳定,然而多年在外漂泊让他有了归乡念头,因为学医,他对药材特别关注,尤其是家乡生态环境一天天好起来,把家乡中药材开发出来,创造更大的价值。房慧亮说干就干,2016年他回乡创业,流转土地300多亩,开始进行中药材种植。他组建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15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经过近5年发展,房慧亮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扩展到了大田350亩、山林700余亩,带动当地群众种植中药材1000余亩。

  “这是我们选出来的一等品,稍微短一点的二等,还有其他切片等不同包装。”在房慧亮的中药材深加工基地,空气中弥散浓重的党参味,几名工人正在分拣。目前,合作社所生产的党参、柴胡、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远销全国各地。基地一角,摆着网络直播面光灯和架子,“我是今年开始尝试网络直播销售,销售情况还不错,消费者可以看到原产地货品是什么样。”2020年疫情期间,房慧亮第一次采用网络直播销售党参,销售数额他还没有统计,这对于他来说是创新增收途径。

  在西沟村,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生力量,还有李继新、李军伟、马妮娜团队他们在西沟村建立起了电商创业中心。“现在回到西沟村创业的年轻人还不多,我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回来为家乡富裕做贡献。”房慧亮一番话中,让西沟村奔小康路上有着“看得见的未来”。


西沟村

   游:红色精神的另一种实践 

  革命岩、劳模泉、血泪凹、纪兰党性教育基地……这几年,西沟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到2000人的小山村年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该村森林休闲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西沟村属山西省森林公园,是天然绿色生态色氧吧,建有西山游园、古罗公园等,形成了村庄建在林中、公园建在村中、房屋建在园中的美丽新西沟。近70年的艰苦奋斗,坚持植树造林,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目前该村旅游业带动贫困户110户,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

申纪兰故居门楣上写着劳动光荣四个大字

  十二月天气寒冷,可是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平顺县和西沟村领导正在热烈讨论着如何深度构建西沟村红色旅游文化体系。村主任赵爱亮说:“李顺达领导开拓了西沟村昨天,申纪兰带领村民建立了今天的西沟,明天,交给我们的西沟如何发展一定要好好谋划。”由于西沟村是个狭长地带,红色景点比较分散,如何把它们串联起来?当年,申纪兰曾在西沟会堂经常与各地参观学习的同志交流,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怎样传承?这些都是西沟村红色旅游文化接下来要做的事。

申纪兰精神

  目前,西沟村正在维修改造西沟会堂,打造纪兰精神教育基地和课程培训体系,以及反映纪兰精神的文艺演出。开发具有西沟特色的红色、绿色旅游纪念品。下一步,还计划完成旅游循环道路,开发西沟森林公园,完成西沟国防教育拓展基地、农乐园项目等。

  冬日里,略显安静的西沟村正在蛰伏中,就如同地里的农作物,虽然地上没有绿色的生机,但根深深扎在西沟的土地里,只等待春风到来,再次萌芽,再次向上生长。

   承:那些闪光的时刻 

  冬日午后,天空晴朗,蓝的如宝石般,站在西沟村金星峰上,可以俯瞰西沟村中心区域。松柏拱托着一个似五角星状的巨大建筑,这是西沟红色旅游景区一个景点,是为了纪念李顺达在1952年获得全国爱国生产运动最高奖“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而建的,这也是我国颁发过的唯一的一次农业奖项。

金星峰上看西沟中心区

  2012年是西沟村发展历程一个分水岭,为了绿色发展需要,申纪兰忍痛关闭了此前引进的铁合金厂、村里还关闭了磁钢厂、石料厂、砖瓦厂等一批耗能、耗电、耗资源的企业,西沟村的转型与振兴由此开始。至2019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万元,成为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2020年西沟村经济收入预计将达到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

  在西沟村,荣誉墙上还有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站在这些闪光的时刻前,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表示:“西沟人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将一个穷西沟建成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高起点有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我们将延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纪兰精神,为西沟红色精神赋予新的实践内涵。” 

  “我离不开西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只要党员干部不脱离群众,群众就不会脱离我们。”

  “咱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不说漂亮话,就一个字,干!”

  这是申纪兰在西沟工作时讲过的话,这些话贴在村委会墙上,激励着西沟村“脱贫攻坚”后向小康生活迈进。作为中国乡村的一个“老典型”,他们的目标是到2023年,经济总收入跨入山西全省亿元村行列,建成名副其实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和中国山区乡村的“样板”。

  就在不远的明天,西沟村会写下新的故事,让我们再次聆听、感受、思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