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就能火起来!来看看江苏这些博物馆的新玩法

2020年09月30日 14:06:33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秋、国庆双节在即,不少博物馆官宣将延长闭馆时间,让游客有机会身临其境“博物馆奇妙夜”,而这只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的方式之一。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博物馆作为出游“必打卡地”之一,而博物馆自身为了更契合当下游客的口味也不断推陈出新。江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产丰富,在让博物馆“活”起来的路上放出了哪些大招?一起来看。

  科技和关怀,让博物馆的门槛消失

  科技的发展,使博物馆上“云”,更是为每个人提供了足不出户触摸历史的可能。

  记者注意到,疫情期间,南京博物院与八家国内知名博物馆联动,在线上共同发起了“在家云游博物馆”服务项目,让观众享受文化盛宴。今年6月,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溧阳杨家山土墩墓群考古现场进行的直播,在满足观众对考古好奇心的同时,也强化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苏州博物馆开通了B站官方账号,不仅每周直播,还开通“苏博音乐会”、“苏博云书斋”、“苏博云课堂”、“苏博云物语”等不同专栏定期上传科普视频,玩法更对年轻人的口味。

  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文化与观众更加紧密,与此同时,博物馆也没有忘记自己在公共领域肩负的责任,用人文关怀帮助更多特殊人群顺利走进博物馆。从2017开始,苏州戏曲博物馆就推出了“特殊人群昆曲体验计划”,根据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触摸展品、敲击编钟、聆听昆曲、试穿戏服中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在南京博物院专门为视障人士设计的博爱馆中,1∶1原材料复制的文物、可以操作体验的展品、首部用于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人性化的设计和展陈,帮助视障人士更加方便自主地参观展览。

  互动体验,让文化可感可触

  博物馆承载的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连接古今,以灿烂的遗产滋养当下社会文明。让文化可感、可触,是江苏各大博物馆一直探索的方向。

  借由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打造“博物馆奇妙夜”已经走过五个年头。通过现代舞演绎、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等,让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起来”,以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今年的活动中,古代服饰文化秀试水,穿着《清平乐》同款皇后袆衣的女子款款而来,让不少观众啧啧称奇。

图源:南京博物院官网图源:南京博物院官网

  在扬州博物馆,品牌活动博物馆暑期夏令营吸引了不少小朋友,他们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学国学、赏文物、学绘刊、承非遗,深度体验文博乐趣。

  无锡博物馆更是把体验活动做成常态,雕版印刷、泥人手绘、团扇绘制、紫砂壶制作……传统文化被搬进课堂,在观众的手中变得更具体可感。

图源:无锡博物馆官网图源:无锡博物馆官网

  博物馆是地域文明的集中体现,两汉文化是徐州的名片,徐州博物馆以此为立点,打造了汉赋、汉礼、汉服等体验项目,积极培育“国潮汉风”,让汉文化被更多的人接受。

  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要打造既守正又创新、既传统又现代、既文明又时尚的无边界博物馆,不断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真正把博物馆建成人们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无限回味,博物馆成为新“网红”

  近年来,地方性博物馆积极布局文创产业,打造自己的文化IP。随着跨界衍生、国潮当红,逛博物馆、买博物馆文创成为年轻人新潮流。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逐渐“出圈”,成为新晋“网红”。

  作为国内博物馆当中较早在天猫平台上开设旗舰店的博物馆之一,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一直走在前面。早在2014年,苏州博物馆就推出了一款“国宝味道”抹茶曲奇,很快成为了苏博最有代表性的爆款文创产品。

  展品之外,博物馆就是艺术品本身。贝聿铭设计建造的苏州博物馆、真实再现民国街道的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图源:视觉中国图源:视觉中国

  好玩、好看、涨知识……全方位得到满足的博物馆体验,让游客更乐于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近年来,江苏被誉为“最爱走进博物馆的省份”,江苏博物馆年参观人次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榜首。

  正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所言,博物馆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记录者,就是要通过多元而包容的展示,拉近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美好关系。

  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黄欢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