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悠悠古运河 灼灼四码头

2020年07月10日 11:20:03 | 作者:顾倩颖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b7983742d2234c058bf1f641712e092a 24476184 2020-07-10 11:20:03 /a/20200710/b7983742d2234c058bf1f641712e092a.shtml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古时称作新吴、梁溪、金匮等名。据说无锡城市的名称来之于《东周列国志》中的一段描述,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率兵来到当时无锡:“至于锡山,军士埋锅造饭,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便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无锡”。

  比起王翦,其实更早来到无锡地盘的是周朝的泰伯,他于公元前的1123年,带着自己的兄弟仲雍,千里迢迢从北方来到无锡,并建立了“句吴”国。江南地区最早的运河,便是在那个时候开挖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挖掘的运河。只是到了隋朝,为了运输的需要,把原先的江南运河进行了疏浚和拓宽,才有了现今人们看到的古运河。

  无锡城区段的古运河,自北面的吴桥起,至南门外的下甸桥,全长约11公里。这短短的11公里,却浓缩了古运河历史的精华。河道宽敞处,犹如江面;河道狭窄的地方,两岸居民隔着河边的窗户,可以相互说话。因而无锡古运河,也被誉为“江南水弄堂”。

  江南古运河由“一环一弄堂”组成,一环就指古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以线形为主,可是在无锡发生了改变,环城而过的大运河,造就了“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秀美奇观。而一弄堂就是指江南水弄堂,这里是欣赏江南水乡的最佳视角,是品味千年运河文化遗存的最佳窗口。

  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历史上,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多次南巡经过清名桥,留下了多少帝王故事;著名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也常在桥堍演奏娴熟的二胡,奏出了多少市井辛酸。

  古运河无锡段千年未淤,终年畅流。历经汉、唐、宋等朝后,元代开始,无锡成为江南地区的漕运中心,一直延续到清末未变。在此期间,无锡形成了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码头”是无锡百年工商繁华的一个鲜明特征。因水而起的“码头”催生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支撑了无锡的经济发展。

  蔡光甫无锡古运河米市图轴

  米码头:明朝万历年间,蓬蓉桥附近已有米市。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光绪年间,仅北塘大街到三里桥段,1公里长的地方竟有大小粮行80多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无锡和长沙、芜湖、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当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5大碾米中心。

  老无锡米码头

  布码头:布码头之名,在明朝已盛。当时的无锡农村不仅妇女,男子也在家纺纱织布。那时布商相对集中在布行弄和江阴巷一带,形成庞大的布市。在明末清初时,无锡外销土布达百万匹。运河里的船只来时售粮,去时带布,“无锡布码头”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到了清光绪年间,业勤纱厂创建,以后又有振新、丽新、申新等厂兴建,布行兼营棉纱,布市场发展为纱布市场。

  昔日布码头

  丝码头:早在3000年前,无锡农村就开始“栽桑养蚕”。19世纪60年代,江阴巷等处丝行林立,丝市中心在此形成,每岁营业额达数十万金。丝商将收购的土丝经过整理,销往南京、上海等地,并还有大宗生丝由上海转口输往国外。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无锡的丝占全国的28%,居全国首位,故有“丝都”之称。

  昔日丝码头

  钱码头:随着米、布、丝码头的兴旺发达,银钱业也随之发展。1869年,无锡有7家经营兑换货币、发行钱票、吸收存款业务的钱庄,到1896年时,莲蓉桥两岸有20多家钱庄。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银行又开始出现,到1942年,莲蓉桥畔有42家银行和各式钱庄,成为苏南的金融中心。另外,这一带还形成了以黄金、银元买卖为主的“黄金市场”。

  钱丝两业公所,竹场巷旧址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而市,以河为生。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本期节目为您介绍这座古运河孕育的历史文化名城。

  本期嘉宾:无锡市方志年鉴学会会长  郁有满

  

  移动收听:荔枝新闻客户端“随身听”、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

  特别鸣谢: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无锡市地方志办公室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