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成团”一周年 还在纠结你是怎样的“垃圾”吗?

2020年07月01日 14:59:3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文/高志鹏

  去年的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也就是那一天,街头的垃圾桶们不再“形单影只”,正式“成团”,组成“上海F4”。

垃圾桶“成团” 图片来源:东方IC

  “F4”的成员们有“干垃圾桶”“湿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可回收物垃圾桶”。每个垃圾桶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目标垃圾”,垃圾分类的标准也逐渐从“新潮”,变成了“习惯”。

  在今天垃圾桶“成团”的一周年之际,你还在纠结该怎样倒垃圾吗?

   干垃圾未必“干” 湿垃圾也未必“湿” 

  尿不湿属于干垃圾,干瓜子壳属于湿垃圾;鸡骨头属于湿垃圾,大骨头属于干垃圾……在垃圾分类标准实行之初,上海市民真实地感受到了被“逼疯”的痛苦。

  参与上海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研究前期工作的同济大学杜欢政教授告诉荔枝新闻,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后端处理,而生活垃圾的特点就是非标准化,成分极其复杂。上海的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按照常理,本应属于厨余湿垃圾的粽叶、大骨头等,因为材质比较硬,后端处理时刀子很难将其切碎,只能作为干垃圾来焚烧处理,也就出现了“干”不是干,“湿”不是湿的“灵魂之问”。

  对于上海坚持“干湿”垃圾命名的原因,杜教授也给出了解释:由于上海人的语言习惯,当地十几年前就开始应用“干垃圾”的叫法,到现在已是“约定俗成”。上海的垃圾分类标准为了便于上海本地居民理解,故沿用了原来的习惯,不做改动。

干垃圾和湿垃圾分类 图片来源:东方IC

   一车拉走?不,干湿垃圾各有归宿 

  辛辛苦苦分了半天,分类后的垃圾不会被一车拉走吧?

  垃圾分类标准执行之初,很多市民都发出了这样的疑虑,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垃圾的处理方式相对为人们熟悉,干垃圾和湿垃圾的“C位”之争则显得异常激烈。回收之后它们分别会经历怎样的处理方式?哪种垃圾的处理方式更加复杂?两张图告诉你↓↓↓

湿垃圾主要可以通过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等技术发电和制成有机肥料

干垃圾回收后主要通过焚烧进行发电,不能焚烧的垃圾需要及时进行填埋

   “成团”一周年 垃圾桶们“代表作”满满 

  上海的垃圾分类并非从一开始就推行得很顺利。从强制的分类标准,到“定时定点”的垃圾回收,新规实行之初给市民们带去了诸多的不适应,很多加班族们不得不“撂下”工作提早开溜——“洛阳亲友如相问,我回家去丢垃圾。”

  不过,一年的时间,四只“垃圾桶”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让垃圾分类从“他律”变为了“自律”,从新时尚变成了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好习惯。

  首先是“一小区一方案”的垃圾回收方法。上海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坚持精细化管理,用“一小区一方案”的方式,方便市民“倒垃圾”。

  其次是“科技+管理”的模式。目前,上海一些区域已实现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体系,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改变以“人海战术”为主的管理模式,融合城市执法、市场监管、网格管理等平台数据以及社会信息,建立全程分类可追溯信息化系统,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

上海的垃圾分类模式 图片来源:东方IC

  上海的垃圾分类早已步入正轨,很多其他城市垃圾桶其实也在“成团”的路上了。早在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几天前,《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也通过了审议,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将正式向社会颁布实施。南京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中没有“干湿”之分,而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预示着,南京的垃圾分类管理大时代也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资料来源:新华网、工人日报  制图信息参考:微信公号“复旦青年”“垃圾去哪儿了”,制图:高志鹏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